第1697章 乐的第一缕高光 (1 / 2)
闪耀中文网syzww.com
巴塞罗那清晨的地中海阳光透过酒店经济间那有些狭小的窗格缝隙,在李乐脸上投下一条光亮的折痕。
桌子太小,只能头枕当垫子,坐在地上,对着满床的打印材料和扯了长长网线,屏幕里一堆页面的笔电,噼里啪啦的打着字。
一个三人组的对话框里,不断流淌着文字和图片。
曼曼不慢:图三!图三那个模型路径系数给我再看一眼!我总觉得你昨晚最后改的那版有点妖气,是不是手滑了?
灿若繁星:乐,汝昨日所言算法规训的先验性与经验的僭越,其黑格尔底色过于浓厚,恐落入绝对精神之窠臼。慎之,慎之。
李乐瞧见,翻了个白眼,手指飞舞。
乐子人:曼曼,图三没动,是你眼花了。老梁,闭嘴,再跟我提黑格尔,信不信我顺着网线爬过去让你先验一下我的拳头?赶紧的,我要那一段关于液态监视与全景敞视主义的对比梳理,要人话版!明天吹牛逼就靠这个了!
曼曼不慢:秃哥,最后那部分理论思辨与经验材料的衔接段落,我和梁秃子又磨了一版,发你邮箱了,赶紧看!还有,你让我查的那个欧陆学派关于‘技术现象学’的最新论文集,搞到了几篇电子版,也一并甩你了。”
妈的,图书馆的外文数据库凌晨卡成狗!(*  ̄︿ ̄)
灿若繁星:曼姨弄来的材料我look了一眼,有个屁用,都是些陈词滥调。
我按你昨天说的,把咱们框架里关于物性那部分的哲学批判,又深化了一层,借鉴了点斯蒂格勒的药术哲学和数码物概念,写了段新的,力求戳破技术中性论的肥皂泡,你看看,够不够尖?够不够锐.....嗯,哲学?牛逼!!
看到梁灿不知从哪个角落翻出来的、像素极低的表情,李乐撇了撇嘴角。
乐子人:收到!娃他曼姨辛苦,数据库卡顿说明用的人多,学术繁荣嘛~~~~~。
阿灿,你那段我待会儿细看,别又写得跟天书似的,咱这是社会学报告,不是哲学系内部切磋,关键是要让台下那帮老狐狸们能听懂,还能觉得有点意思....
曼曼不慢:屁的繁荣!是服务器该升级了!对了,说正事,你让我重点核对的那几个实证数据图表,特别是关于早期网络社群结构演化的那个动态模型,我又用新抓的数据跑了一遍,稳定性没问题。<( ̄︶ ̄)>
就是有个别边缘节点的归属概率有点飘,我做了标注,你汇报时提一句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就行,别把话说太满。
灿若繁星:保证深入浅出,九浅一深,哲学嘅深邃唔会丢,社会学嘅贴地感亦都撑到足!好似地中海嘅阳光咁,暖入心又照到透啊喂!o(* ̄︶ ̄*)o
乐子人:阿灿,你能不能用正常点儿的字?曼姨,数据标注我看到了,放心,我有数。对了,你俩再把PPT最后那页致谢检查下,别把谁漏了,尤其是惠老师和系里支持的名义,还有森内特老头,虽然他说不用,但场面话得说到。
曼曼不慢:(发送文件:液态监视与老边对比(人话版).doc)拿去!对了,乐秃,那个邹杰,后来咋样了?有动静没?
李乐看着这个问题,手指停顿了一下。昨天离开邹杰房间后,那边就像沉入了地中海底,再无声息。
乐子人:不知道,╮(╯_╰)╭
U盘和数据给了,路指了,听不听,走不走,是他的事。不过,他应该不是傻人。
灿若繁星:然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观其昨日之窘迫,若非冥顽不灵,必有醒悟之时。
曼曼不慢:得,您二位爷又开始打机锋了。秃乐,赶紧对稿子!我和老梁这边都快凌晨了,熬得眼珠子都绿了,就为你小子明天闪亮登场!
乐子人:学术江湖,各有缘法,强求不来,也怜悯不得。行了行了,这就看。回头请你们吃大餐,管够!
......
隔着几千公里、七个小时的时差和不怎么灵光的网络,三个年轻人在键盘的敲击声和互相揶揄斗嘴中,将思想的碎片一点点拼接、打磨,为即将到来的“演出”做着最后的准备。
。。。。。。
上午十点,年会最后一日,给李乐的临时增设专题研讨会,被安排在了主会场,那间由古老教堂改建而成的宏伟报告厅。
穹顶高远,玻璃将阳光过滤成一片片瑰丽而肃穆的光斑,投射在下方深色的木质座椅和石砌地面上,低声的交谈在场内回荡,产生一种类似唱诗班吟诵前的嗡鸣。仿佛所有的喧嚣都已沉淀,只为等待最后的聚焦。
李乐站在侧幕的阴影里,正低头最后一遍默念着开场白。
今天换上了一件合体的亚麻衬衫,整个人显得挺拔而精神,圆寸脑袋泛着青晖。
森内特拄着拐杖,一咯噔一咯噔咯滴挪到他身边。上下扫视着,像是在检查一件即将出厂的精密仪器。
“啧,头发不能再长点?跟刚从别尔马尔什里面出来的一样。”老头一开口就是熟悉的挑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长点?还得洗头,”李乐龇牙,“再说,这样显得专注,精力旺盛,符合年轻学者的人设。”
“人设?屁的人设!等会儿上去,别光惦记着你那人设。”森内特用手杖虚点着讲台方向,语气全是严肃,“记住,台下坐着的,不全是杜兰德、菲茨杰拉德那种对你抱有善意的。”
“更多是来看热闹,或者等着挑刺的。你的每一个论断,都必须有坚实的逻辑或数据支撑,至少,要能自圆其说。”
“知道,教授。干货都备足了。”
“回答问题时,语速放慢点,显得成竹在胸。遇到实在棘手的,就诚实说这个问题非常深刻,我目前的思考还不成熟,这将是我下一步重点研究的方向。别硬撑,硬撑容易露怯,露怯就不好玩了。”森内特传授着经验。
“明白,战略性示弱,也是自信的一种表现。”
“另外,控制好时间,重点讲清楚控制镜像的生成机制和食肉鱼效应的三种触发情境。几个老东西他们最关心的是这个。至于思辨的部分,”森内特咂咂嘴,“点到为止,留给那些喜欢嚼舌根的人自己去品。”
“抛出钩子,但不负责解答全部?”
“嗯,”森内特瞥了一眼台下渐渐坐满的人,“用你的脑子,别用脾气。学术赢在道理,不在声高。”
“哦。“李乐没嫌弃老头唠叨,倒是心里有些暖暖的。
“对了,你PPT里引用我和克里克特早期那篇关于制度惰性的文章时,别提是我们合着的,就说是深受Sennet & Clickett (1991) 观点的启发,克里克特那人小心眼,嫌我上次开会没带她名字......”
李乐嘿嘿着,“您二位这陈年旧账,行,我知道了,保证不提合着二字,只表达对前辈思想的景仰之情,犹如黄河之水,long long ago....”
森内特满意地点点头,最后打量了李乐一遍,脸上的严肃线条忽然柔和了些许,眼里闪过一丝极难察觉的、类似“吾家有儿初长成”的欣慰光芒,伸出手,轻轻掸了掸李乐肩头并不存在的灰尘,拍了拍,“小子,别紧张。去吧,别给我丢人。也,别给自个儿丢人。”
“这可是你学术路上,第一个像模像样的高光时刻,去,昂起头,提起胸,迎接它。”
就在这时,主持人,那位约翰逊副主任走到了讲台前,对着麦克风,“各位同仁,接下来,是本届年会临时增设的一场主题汇报,由来自燕京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李乐博士,为我们阐述他关于数字时代权力流动性与社会控制的新思考。请大家欢迎。”
随即,一阵不算热烈但足够专注的掌声,在空旷高耸的教堂空间里回荡,显得格外恢弘和庄重。
李乐最后看了一眼森内特,老头对他微微颔首。他深吸一口气,迈步,从阴影走向了那片被光芒笼罩的讲台。
调整了一下麦克风的高度,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整个报告厅瞬间安静下来。无数道目光聚焦在他身上,好奇、审视、期待、质疑.....如同无数道强弱不一的光束。
身后,巨大的投影幕布亮起,标题简洁而有力,《交织的镜像:网络社会的权力拓扑与认知陷阱》。
身侧,恰好有一缕光落下,仿佛一道天然的追光。
李乐没有急于开口,而是微微停顿了几秒,让气息与台下观众的期待同步。
这一刻,会议厅里异常安静,仿佛一场学术弥撒即将开始。
“尊敬的各位前辈、同仁,”声音透过麦克风,清晰而稳定地传遍大厅,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静力量,“感谢学会给予这个机会,也感谢各位在百忙之中莅临。让我能在此,向大家汇报我关于网络社会权力运行机制的一些......尚未成熟的思考。”
没有急于进入复杂的理论阐述,而是从容不迫地拿起遥控笔,点开了第一张PPT,那是一张略显模糊、充满时代感的电脑屏幕截图,上面是早期某个火爆论坛的界面。
“在正式开始之前,请允许我介绍两位未曾到场,但为本研究做出不可或缺贡献的伙伴。”李乐侧身,指向屏幕,上面并排出现了两张照片,一张是张曼曼在电脑前堆满资料咧嘴大笑的样子,另一张是梁灿在书架前抱臂沉思的装逼侧影。
“我在燕京大学的同学,张曼曼博士,本研究超过百分之七十的原始数据搜集、清洗和基础统计分析工作,由他免费独立完成。”
台下响起一阵善意的轻笑,显然对这位“幕后英雄”的形象感到亲切。
“以及,我的本科室友,如今投身哲学事业的梁灿博士,”李乐嘴角微扬,“本研究中最招人恨....哦不,是最具思辨挑战性的部分,基本源于与他的无数次争吵和互相贬低。”
台下笑声更大了些,气氛瞬间轻松了不少。
“没有他们,我今天站在这里讲述的一切,都将失去坚实的经验基础和思想深度。”李乐诚恳地说完,微微鞠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一个开场,既表达了感谢,也巧妙地展示了自身研究团队的扎实与跨学科特性,更以一种幽默的方式化解了可能存在的、对他个人能力的过度聚焦。
“好的,让我们正式开始。”手指一摁,身后的PPT开始翻页,不是花哨的动画,而是简洁的图表、精炼的文字和精心挑选的案例图片。
“我们正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交织时代....”李乐开始阐述他的核心框架,语速不快,但逻辑链条极其清晰。
他再次提到了“控制镜像”和“食人鱼效应”,但这次,他引入了更复杂的数学模型和来自张曼曼处理的大规模数据可视化结果,动态地展示了信息如何在社群中聚集、冲击、重塑权力边界。
讲到算法如何像一位看不见的“镜匠”,不断打磨和呈现特定的现实镜像。
讲到用户如何在这些镜像中确认自身,同时又无意识地参与了对镜像的塑造。
讲到这种动态过程中产生的“认知代偿”如何让我们满足于简化的标签,从而放弃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语言里,既有社会学的严谨,又偶尔穿插着像梁灿贡献的那些带着哲学锋锐的比喻,比如将算法的个性化推荐比作“一种精心调配的、让人上瘾的认知流食”,将网络群体的极化现象描述为“在各自的信息回音壁里,举行着永无交集的大型狂欢”。
引用的案例,从早期的BBS论坛版规演化,到最新社交媒体的热点更迭,时间跨度大,地域覆盖广,显示出扎实的资料功底和广阔视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