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1章 芯片难题1 (2 / 2)
闪耀中文网syzww.com
"这支团队才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贺知秋望向实验室里那些专注工作的年轻面孔,语气中充满自豪,"他们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却已经能够独立承担重要的研发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攻坚,他们建立了对国产芯片事业的坚定信心。"
李焕深有感触地点头。他清晰地记得一年前初次拜访贺知秋时的情景——那时实验室冷冷清清,贺知秋曾无奈地表示,国内最优秀的理工科人才大多流向了金融和互联网行业,愿意投身芯片研发的寥寥无几。
如今,看着这些年轻人在实验台前专注工作的身影,他仿佛看到了中国芯片产业崛起的希望。
"青橙手机那边的测试结果如何?"李焕转向一旁的蓝云柏问道。
"初步测试结果有好有坏。"蓝云柏沉吟片刻后回答。
"那就先说说好的方面。"李焕很清楚,任何新产品都难免存在优缺点,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平衡。
"最显着的进步是贺老师团队成功解决了芯片发热问题。"蓝云柏打开测试报告,"与联发科MT6577相比,我们的芯片在功耗控制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待机时间延长了约15%。"
李焕满意地点头。能耗控制原本就是德州仪器的技术强项,贺知秋团队成功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优势。
"不过,问题也同样明显。"蓝云柏话锋一转,"我们的芯片在图形处理能力上相比高通甚至联发科都还有差距,特别是在大型游戏运行时的帧率表现。"
李焕接过话头,目光扫过在场众人:"这个结果在预料之中。我们第一代产品的定位非常明确——主打续航和稳定性,目标是快速切入中低端市场。"
他进一步解释道:"对于青橙这样的千元机目标用户群体而言,信号的稳定性和电池的续航能力是核心痛点,图形处理能力反而退居次要位置。"
"现在,我们面临最现实的问题就是——价格。"李焕轻轻叩了叩桌面,语气凝重。
情况确实不容乐观。贺知秋团队研发的芯片由于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成本难以分摊,导致出厂价明显高于市场上成熟的联发科同类型产品。
"根据财务核算,"一位技术人员调出数据报表,"我们自研芯片的成本,比联发科同类产品高出约百分之二十。"
这个数字让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李焕微微颔首,他完全理解这个差距的由来:芯片部门作为初创团队,研发投入巨大,生产线尚未完全优化,这些因素都推高了单片成本。
然而,如果将这百分之二十的成本增幅完全转嫁给手机部门,不仅会削弱青橙手机的市场竞争力,更可能在两个兄弟部门之间埋下矛盾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