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激流 (1 / 2)
闪耀中文网syzww.com
省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处办公室里,键盘敲击声和纸张翻动声很密。周正桌上放着两份文件:左边是深蓝科技的军民融合标准试点申请材料,厚厚一叠,技术参数和整改承诺都很具体;右边是省安全厅转来的情况通报简报,只有两页,字里透着压力。
简报证实了秦筝之前的提醒:最近有注册在开曼群岛的“前沿科技资本”和背景模糊的“星海创投”,通过多层离岸架构,频繁接触东海省多家AI安防领域的中小型创新企业。比如做边缘计算的“锐瞳科技”、研究抗干扰通信芯片的“磐石电子”。接触方式隐蔽,条件不错,但要求拿核心技术评估报告或核心团队成员的详细背景资料。
周正放下简报,眉头皱着。这些企业规模不大,却是东海省AI产业链上填补关键环节、有独特技术的“隐形冠军”。要是被境外资本以投资名义控制或掏空技术,对东海省正在建的自主可控产业生态打击会很大。
他拿起电话,打给省工信厅副厅长陈伟。
“陈厅长,安全厅的通报您看了吗?就是那两家境外资本异常接触企业的事。”
“刚看完,周处。”陈伟的声音带着凝重,“这帮人鼻子真灵,专找我们小而精的企业下手。你们有什么想法?”
“被动防不行。”周正语气坚决,“我建议,马上由省发改委、工信厅、科技厅、安全厅联合成立专项工作组。一方面,给这些被接触的企业发风险提示函,说清隐患,提醒他们接受投资前必须履行安全审查报备程序;另一方面,工作组主动下去,摸清这些企业的真实技术实力、资金缺口和发展诉求,看看省里能不能给更有针对性的扶持,帮他们顶住诱惑,留在国内生态里。”
“我同意!”陈伟立刻说,“安全厅那边我去协调。名单上的企业,我们工信厅派人重点跟进。磐石电子,我下午就安排人去聊。”
“好!我们处负责锐瞳科技。保持联系!”周正挂了电话,马上叫刘启明和王莉,“立刻查锐瞳科技的情况。技术优势、核心团队背景、融资历史、现在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下午,我们一起去锐瞳。”
下午两点,周正带着刘启明、王莉开车到了江东市高新区边缘的锐瞳科技。公司规模不大,租了一层写字楼,大多是研发人员。创始人兼CEO杨锐三十出头,戴黑框眼镜,穿格子衬衫,看到周正一行,有点局促和意外。
“周处长,刘处,王科长,欢迎!快请进!”杨锐把三人引进小会议室。
没多寒暄,周正直接说:“杨总,这次来,一是代表省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处,了解下锐瞳在边缘智能视觉算法和硬件模组方面的最新进展和规划;二是省里正在梳理重点培育的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名单,锐瞳的技术方向很有特色,想听听你们的实际困难和发展诉求。”
杨锐眼睛一亮,又有点犹豫。刘启明补充道:“杨总,省里刚通过人工智能产业行动计划,对像锐瞳这样有核心技术的创新企业,会有专项资金、税收优惠、应用场景对接等扶持政策。但前提是,企业要扎根东海,技术要留在国内。”
王莉拿出平板,展示省里可能的支持:“比如你们在低功耗高算力芯片适配方面的难题,省里可以组织和省内芯片设计企业的对接会;应用场景上,智慧园区、智能工厂的试点项目,也能优先考虑用锐瞳的方案。”
感受到诚意,杨锐的顾虑消了些,打开了话匣子。他讲了锐瞳的核心技术(独特的低光照环境识别算法、超低功耗边缘计算架构)和正在攻关的下一代抗干扰模组,也说了难处:研发投入大,市场推广周期长,资金链很紧。
“不瞒各位领导,”杨锐推了推眼镜,压低声音,“最近确实有几家投资机构找来,条件……很诱人。其中‘前沿科技资本’说,能马上解决我们未来两年的研发资金,但要我们提交全套核心算法架构的评估报告,还要核心研发团队所有人的详细履历和背景审查材料……”他脸上有挣扎,“我们团队讨论过,总觉得不对劲。想要钱,但交底牌,又怕……”
周正和刘启明对视一眼。周正身体前倾,声音沉稳有力:“杨总,你们团队的直觉是对的。省里掌握的情况显示,‘前沿科技资本’等机构的背景和动机有大问题。他们很可能不只是为了投资获利,而是想通过控制或获取核心技术,服务于某些境外势力或竞争对手。一旦核心技术外流或被控制,锐瞳的未来,甚至东海省的产业安全,都会受威胁。”
杨锐脸色变了,吸了口凉气。
“省里很重视锐瞳这样的硬科技企业。”周正语气坚定,“你们的技术,是东海打造安全可靠AI产业链缺不了的。资金困难,省里在研究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风险补偿基金’,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研发成本分担和无息过桥贷款。市场推广,省工信厅会组织专场对接会。人才方面,省里有人才安居计划和子女教育配套政策。”他看着杨锐,“留在东海,锐瞳的前途是光明的,能跟国家战略、地方发展同步。跟那些动机不明的资本走,就是饮鸩止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周正的话像定心丸,也像强心剂。杨锐眼里的犹豫没了,变得坚定:“周处长,刘处,王科长,谢谢省里的信任和提醒!我代表锐瞳科技表态:我们坚决留在东海,扎根东海!核心技术,绝不外流!那些投资,我们马上回绝!”
离开锐瞳科技,周正心情没完全放松。这只是名单上的一家,还有磐石电子等几家要重点关注和帮扶。这场核心技术争夺的暗战,才刚开始。
几天后,军地融合技术标准联合工作组的第一次正式技术研讨会,在省军区一个保密级别更高的会议室开。周正作为地方协调组组长,带了省工信厅、科技厅的专家,还有深蓝科技、锐瞳科技两家试点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军方代表由秦筝带队,战区装备部李航中校和几位技术专家也来了。
会议集中在秦筝之前提的五个方向中的第一个:复杂电磁环境下的设备稳定性指标与测试方法。军方技术专家先介绍了严苛的军用标准要求和实际战场环境的挑战。深蓝和锐瞳的技术负责人听得认真,不时提问,本子上记满了。
讨论很热烈。怎么把抽象的军用要求变成可量化、可测试、成本可控的民用指标?怎么在保证基本稳定性的同时,平衡成本和性能?双方专家深入交流,有些技术细节还争得挺激烈。
周正作为协调者,既要把握方向,别让讨论跑题,又要敏锐找到双方诉求的交集。秦筝坐在军方那边,大多时候安静听着,偶尔在关键争议点发言,话不多,却总能说到点子上,把讨论拉回正轨。
“军用强调强干扰下功能绝对维持,民用更关注关键业务不中断、数据不丢失。”一次关于“功能降级阈值”的争论后,秦筝开口,声音清楚,“我们可以试试定义几个关键核心功能点,比如目标识别、指令传输。只要在设定的电磁干扰强度下,这些核心功能不失效,或者降级在可接受范围里,就算达标。非核心功能的短暂波动可以容忍。这样既保证安全底线,又能给成本优化留空间。”
她的提议马上得到双方专家认可,讨论有了突破口。周正看着秦筝冷静分析、化解僵局的样子,心里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欣赏和暖意。
会议开了一整天,达成初步共识:确定了民用设备在复杂电磁环境下要保障的几项核心功能指标,初步拟定了模拟测试环境的构建参数和分级评价标准。这标志着军地协同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