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4章 定鼎弘文开新制,垂裳立教启文司 (2 / 2)
闪耀中文网syzww.com
情急之下,不少人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前方的赵鼎。
虽说赵鼎如今地位不比以往,也非世家出身,但终究是一同从临安来的“前朝旧臣”,众人心底总存着一丝“互相支撑”的指望。
只是这些名门子弟目光刚落在赵鼎身上,这位老丞相竟然迈步而出,向上拱手言道:“陛下,二位老大人所言,确是老成谋国之见。孟子有云,‘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臣等身为儒门子弟,自当竭力奉行。只是不知陛下于这教育、科举之上,有何具体的良策妙政?”
赵斌目光扫过群臣,声音沉稳而清晰:“科举取士,关乎国本。在朕看来,不仅要确保科场之上的公正,杜绝当年武科场的旧事重演,更要让天下学子有书可读、有师可教。”
他微微一顿,语气转而感慨:“程门立雪,固然是一段勤学佳话,但其背后,不也正说明寻常百姓求学之难吗?再说这武学,朕年少时还在民间,学文习武深知其中耗费之巨,寻访名师更是千难万难。”
“因此,朕有意从赋税中划出专款,设立学堂、聘请教师,下延至县,甚至村镇之中,也可由朝廷出资,由本地儒生任教,使村民百姓亦有书声可闻。此举一可安顿文人,使其专心学问,不为乱心所惑;二可广开文教,百姓多识几个字,能读农书、明事理,总不是坏事。”
“此策朕思虑已久之意,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这本就商量好的政策,李纲、赵鼎等人自然时称赞连声,甚至几人心中暗笑,“贤爷这法子真是大妙,先提公学小事,再言改制大事,群臣称是之下,怕是无暇反驳啊。”
赵斌这一朝虽说是中兴大宋,但却也是自微末起身,所以如今立在朝堂之人有不少都是寒门出身,这些人少时习武学文都颇为艰辛,因此一听推举公学之策,纷纷出言称赞,只有少数世家子弟中的聪慧之人觉出其中隐隐有什么不妥之处,但这朝堂之上思索时间有限,因此也只能仓促应对。
“陛下,如今大宋二十四道,下辖州县数以百计,若层层设立官学,这每年所需的银钱恐怕不是小数目啊……”
赵斌却轻松地一摆手:“不必担心。我军此番大胜,从金、辽、西夏乃至倭国国库中缴获颇丰。况且倭国诸岛金银矿藏丰富,只需取其十之一二,便足以供养天下文教之士。”
说着赵斌微微前倾身子,带着几分务实的神色继续说道:“至于教师的俸禄,却并不会耗费太多赋税,毕竟他们教书之余仍有入仕之机,因此俸禄不需行高薪养廉之策,只要能维持小康即可,免得他们从此失了进取之心,断了我朝官员之源;二来让这些文人有了正经出路,也省得他们像当年的吴用、乔道清之流,走上歧路,这岂不也是安定江山的一招妙棋?”
说到这儿,他忽然像是想起什么似的,抬手一拍前额,笑道:“哎,你看朕差点忘了,文人可以这么安排,武者自然也行!各道、州、县皆设武学堂,朝廷照样开武举。如此一来,习武之人进取可投军报国,免去为兵之苦,退则能在地方任教谋生,不必再漂泊江湖,朝不保夕,食不果腹,以至于生出啸聚山林之心,这岂不是两全其美?”
说着赵斌笑吟吟地望向众臣:“诸位爱卿,觉得朕这个主意怎么样?”
那位江南的官员本就品级不显,此时立在朝堂之上,人都快站在太极殿外了,更不要说他这才一句,赵斌那边便是侃侃而谈,傻子也能看出来自家万岁这是早有谋划,当下只能点头附和,至于李纲等人,对于此策更是连连称是。
赵斌闻言连连点头,“好好好,既然诸公皆称此策为上,便如此实行,为我新朝第二政。只是如此一来,这教育、科举一事体系庞杂,牵扯众多,无论是礼部还是说国子监,管理此事都力有不逮之处,因此朕有意单设一司,位与枢密院平,名唤稽文司!”
赵斌不待群臣有所异议,便向赵忠微一颔首。赵忠会意,当即自袖中取出一卷明黄绫帛,肃然展于御阶之前,朗声宣读。
“朕惟治国之道,文教为先。今拟新制,以兴学选才、化民成俗。兹设立稽文司,秩同枢密,司正视同宰辅,总揽天下文教礼俗之事。其下分设五署,各司其职。”
“一曰督学署,专司全国教育之政。即日起,朝廷设公学,分文武两途,计十二科。文科教以儒、法、农、工、算、医六艺;武学授以兵、韬、骑、舟、械、勇六能。诸科修业年限、考课内容,由督学署拟议,呈稽文司审议,终由朕钦定施行。”
“二曰考功署,总理科举选材之务。自今岁始,行五级科举之制:县试中者为生员,可执教乡塾,亦可应州试;州试中者为举人,可任教县学,亦准入道试;道试中者为贡士,可授教州府,亦得赴四京会试;会试中者,可授官职,亦可入神都赴殿试,由朕亲策,取三甲进士。”
“三曰礼俗署,掌民间刊印、蒙学读物之事。凡《孝经》、蒙书、祭祀礼俗之籍,皆由其审定刊行。”
“四曰风宪署,察天下师者之风纪德操。凡文人教师,有违师德而未触刑律者,皆由其纠劾惩处。”
“五曰文翰署,审天下文卷着述,凡刊发流传,必依法度,以正视听。”
“另敕建弘文馆,广收四海典籍。无论华夷古今、学派异同,凡有载道传知之册,皆录副藏之,以存文脉,以昭来者。”
群臣望着赵忠手中那卷崭新的黄绫,听他朗声宣读,心下都已了然,陛下对此番改制早已谋划周全,再加上李纲等重臣对此策毫无意义,所以殿上余下的朝臣自然只能连声应和,可随即他们的心思却皆被那句“秩同枢密,司正视同宰辅”牵动。
大宋相位本就有限,如今稽文司新立已成定局,司正之位既等同宰辅,其下五署主官岂非皆如尚书之阶?一时之间,殿中群臣的目光流转,隐有灼灼之意。
赵斌居高临下,将众人神色尽收眼底,当即朗声笑道:“如今江山新立,诸卿皆是有功之臣,封赏之事朕自有考量。只是今日朝议尚未终结,尚有几件要事待决。待诸事议定,再论功行赏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