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3章 头号优先级 (2 / 2)
闪耀中文网syzww.com
当白板变得洁白如新时,他拿起一支黑色的记号笔,在最顶端,写下了“4.15”这个日期。然后,他喝了一大口滚烫的茶水,那股强烈的苦涩顺着喉咙一路烧下去,瞬间驱散了身体里所有的困意和疲惫。他的眼神,变得如同鹰隼般锐利。
开始梳理。
一、 现场行为分析 - 动机与作案人侧写
他在白板上写下第一个标题。
“1. 极端翻乱 = 精准寻找。”他写下第一行字。
这绝非普通的入室盗窃。小偷的目标是财物,行为模式是“速战速决”。而现场的破坏程度,已经超出了“寻找”的范畴,更像是一种暴怒下的发泄和毁灭。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着极度的目标感。闯入者明确地知道他们要找什么,并且在长时间寻找未果后,他们的情绪失控了。他们在找的,无疑就是刘秧藏起来的那些核心罪证。
“2. 账本撕毁 VS 关键页标记 = 两拨人?”这是他写下的第二行,并在后面打上了一个重重的问号。
这是整个案场行为逻辑中,最诡异、最矛盾的一点。如果是一伙人,他们的行为应该是统一的。要么是彻底销毁,比如像阳台上那样烧掉;要么是完整带走。但这种“撕毁大部分,却又在关键页上做标记”的行为,显得极其不合逻辑。
林纾的脑海中,瞬间浮现出一个大胆的推演:会不会,先后进入这个房间的,根本就不是同一伙人?
第一拨人,是专业的“清道夫”。他们行动缜密,目标明确,负责搜寻和销毁刘秧的核心证据。他们制造了攀爬痕迹,技术开锁,并最终找到了那份盖有假公章的账本,在阳台将其烧毁。
而第二拨人,更像是“鬣狗”。他们或许是第一拨人的下游,负责来“查漏补缺”,但专业性显然不足。他们找不到更隐秘的U盘和内存卡,于是恼羞成怒,将现场破坏得一塌糊涂。那被撕毁的账本,可能就是他们泄愤的产物。而上面的数字标记,则可能是他们在慌乱中,试图记录下某些关键信息的、一种笨拙的尝试。甚至,这个标记会不会是刘秧自己留下的?在某个危急时刻,他来不及带走,只能用这种方式留下线索?
这个“两拨人”的猜想,如同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许多之前无法解释的疑点。
二、 物理痕迹分析 - 嫌疑人特征
“1. 脚印:书架前,43码,男性运动鞋,印痕深,体重较大,肌肉结实。”
“2. 刮痕:窗台,非生活工具,初步判断为小型撬棍或专业攀爬工具的金属抓钩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