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中文网syzww.com

龙兴八年,春。

距离征倭战争结束,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年。

三年时间,对于历史长河而言,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整个东亚的格局来说,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高丽,汉城。

曾经在倭寇铁蹄下满目疮痍的都城,如今已经恢复了往日的繁华,甚至犹有过之。

港口码头上,桅杆林立,悬挂着大夏黑龙旗和高丽太极旗的商船来来往往,一片繁忙景象。码头工人用着大夏工部最新研制的滑轮吊臂,轻松地将一箱箱包装精美的丝绸、瓷器从船上卸下,又将一包包高丽特产的人参、貂皮装上船。

一名穿着大夏款式丝绸长袍的高丽商人,正满脸堆笑地对着一位大夏客商拱手:“王老板,您这批茶叶的成色,真是越来越好了!下一批货,无论如何要给我多留五十箱!”

“好说,好说!金老板你爽快,我自然也不能小气。”大夏客商拍着肚子,得意地笑道,“只要宝钞给到位,要多少有多少!”

在城内的“大夏儒学学堂”里,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

一群穿着统一校服的高丽少年,正摇头晃脑地跟着一位来自大夏国子监的老先生,诵读着《论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课间休息时,几个少年聚在一起,兴奋地讨论着。

“听说了吗?上一届的朴师兄,被推荐到大夏国子监去了!据说他文章写得极好,深受陛下赏识,将来很有可能留在大夏当官呢!”

“真的吗?太厉害了!要是我也能去大夏京城看一看就好了!听说那里的宫殿,比天上的琼楼玉宇还要辉煌!”

“我们好好读书,一定有机会的!我阿爸说了,只要能在大夏考取功名,就是光宗耀祖的头等大事!”

少年们的眼中,充满了对大夏的向往和崇拜。他们的父辈或许还对大夏心存芥蒂,但对于这些从小接受大夏文化熏陶的年轻人来说,大夏,就是文明和希望的灯塔。

而在海的另一边,倭国,京都。

驻倭总督府内,丁远正在批阅着各地上报的公文。

三年的总督生涯,已经将这位曾经只懂海战的将军,磨炼成了一位合格的封疆大吏。

他的脸上,少了几分军人的悍勇,多了几分文官的沉稳。

“总督大人,”副长官德川家康恭敬地站在一旁,汇报着工作,“上个月的五万石粮食和四十万两白银,已经装船运往大夏。另外,萨摩藩的几个旧武士,图谋不轨,被下官派人一网打尽,首犯已经就地正法。”

“嗯,做得不错。”丁远点了点头,头也不抬地说道,“告诉下面的人,手段可以狠一些,但不要牵连无辜。陛下的意思是,要的是一个稳定的倭国,不是一个人人自危的倭国。”

“下官明白。”德川家康躬身道。

他现在对丁远是心服口服。这位总督大人,平时宽厚待人,但处理起政务来,却是雷厉风行,赏罚分明。尤其是他背后那支无敌的“联合舰队”,更是让所有心怀不轨的人,连做梦都不敢想叛乱的事。

如今的倭国,武士阶层已经名存实亡。

大部分旧武士,或在“民团”中混个差事,或干脆回家种地、做起了小买卖。

虽然生活不如从前风光,但比起战乱年代朝不保夕的日子,却要安稳得多。

大夏的商品,充斥着倭国的每一个角落。普通百姓用上了物美价廉的铁农具,粮食产量逐年增高。虽然大部分的财富都被大夏和大名们搜刮走了,但至少能吃饱肚子,不用再担心被拉去当炮灰。

对于普通人来说,谁来统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活下去。

大夏,京城,皇宫,御书房。

陈平川正翻阅着来自高丽和倭国的奏报。

丁远的报告,写得中规中矩,详细汇报了倭国的财政收入、军队整编和社会治安情况。

而另一份来自皇家暗影司的密报,则更为生动。

密报中写道:“……如今倭国市井,皆以能说汉话,会写汉字为荣。富贵人家,无不以身穿大夏丝绸,家藏大夏瓷器为傲。民间孩童,传唱皆为大夏童谣。‘陈皇帝’之名,可止小儿夜啼。有民言:‘生不为夏人,死当为夏鬼。’其心之向化,可见一斑……”

看到这里,陈平川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他知道,他的“华夏共荣”之策,已经初见成效。

武力的征服,只能换来一时的屈服。而经济的捆绑和文化的同化,才是长治久安的根本。

这三年来,大夏的国力,也因为有了高丽和倭国这两个巨大的输血包,而蒸蒸日上。国库充盈,军备强盛,百姓安居乐业。

“陈平川”这三个字,在大夏百姓的心中,早已被神化。他是荡平四夷,开创盛世的圣君,是天命所归的真龙天子。

而在高丽和倭国,这个名字,则代表着一种更为复杂的情感。

既有被征服的恐惧和屈辱,也有对强大力量的敬畏和崇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无论如何,他“跨海东征,荡平倭国”的功绩,和他所建立的东亚新秩序,已经被史官郑重地载入了史册。

史书上如此评价:龙兴皇帝,以盖世之武功,定东亚之乾坤。设总督,建学堂,通互市,创联军。虽有鲸吞蚕食之嫌,然亦使三国免于兵戈,享百年之太平。功过是非,留待后人评说。

而陈平川自己,却并不在乎后人如何评说。

他坐在龙椅上,看着窗外太平安宁的景象,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只要能让这片土地,让他的国家和人民,永远摆脱被侵略、被奴役的命运,他愿意承担任何骂名。

……

东亚的局势,如同一盘被陈平川精心布置好的棋局,每一个棋子都在他的掌控之下,平稳运行。

没有了外患,大夏帝国这台巨大的机器,开始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内部的发展之中。

开荒屯田,兴修水利,鼓励工商,编练新军……一道道国策从京城发出,整个国家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陈平川也从一个戎马倥偬的征服者,渐渐变成了一个深居简出的统治者。

他每日批阅奏折,处理政务,偶尔去工部营造总局,视察一下新式武器的研发进度,或者去京畿大营,检阅一下军队的训练。

日子过得忙碌而充实。

然而,随着帝国的日益稳固,一个新的问题,也渐渐浮上了水面,并且成了满朝文武和后宫众人,最为关心的一件大事。

那就是——皇嗣。

陈平川登基已有数年,后宫之中,有昭华皇后,还有凤三娘、张若素、张静姝三位贵妃,个个都是国色天香,与他的感情也十分和睦。

可不知为何,几位娘娘的肚子,却迟迟没有动静。

一开始,大家还觉得是皇帝常年征战在外,聚少离多。可如今,皇帝已经班师回朝三年,几乎夜夜留宿后宫,雨露均沾,却依旧毫无结果。

这下,不光是以罗太后为首的皇族宗亲急了,就连首相赵康等一班老臣,也开始忧心忡忡。

后代,乃国家之根本。

皇帝春秋鼎盛,自然无碍。

可一个庞大的帝国,不能没有继承人。

于是,朝堂之上,开始有言官旁敲侧击地进谏,请求皇帝广纳后宫,开枝散叶。

后宫之中,罗氏更是隔三岔五地召陈平川过去“喝汤”,那些汤里放了什么补药,陈平川用脚指头都能想出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