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中文网syzww.com

混合好的湿泥在匠人们手中反复捶打、揉捏,直到李承乾认可其韧性与均匀度。

随后,便是塑形。李承乾画出的坩埚草图,比传统的坩埚壁更厚,底部更圆润,以利于承受更大的热应力和金属液的冲刷。

制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石墨的存在使得泥料韧性虽好,但塑性稍差,在塑形和阴干过程中,第一个、第二个试验品都出现了细微的裂纹,只能弃之不用。

李承乾并不气馁,与匠人们一同调整水分、改进塑形手法,甚至亲自上手,用他那双本该执笔握玺的手,小心翼翼地抚平泥坯上每一处可能产生应力集中的棱角。

直到天色微明,三个看起来乌漆嘛黑、其貌不扬的石墨黏土坩埚泥坯,终于制作完成,被小心翼翼地放置在通风避光处进行漫长的阴干。

接下来的两天,李承乾几乎寸步不离地守着这几个泥坯,反复检查干燥情况,调整环境的湿度。

王玄策和房遗直看着殿下眼中密布的血丝,却闪烁着比以往更甚的光芒,心中感慨万千。

他们隐约感觉到,殿下所追求的,绝不仅仅是几把锋利的刀剑。

第三天,泥坯阴干至最佳状态。入窑烧制是关键一步。

传统的陶窑温度不足以让这种新型复合材料达到最佳性能。

李承乾下令,启用那座屡战屡败的高炉旁新建的一座小型试验窑,这座窑借鉴了高炉的鼓风设计,能够提供更集中、更高温的火焰。

“点火!”随着李承乾一声令下,鼓风水排开始运作,火焰在特制的窑炉内呼啸升腾,温度急剧攀升。

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目光紧紧盯着窑口。赵铁锤更是紧张得攥紧了拳头,指甲深深掐进掌心。时间在灼热的气浪中缓慢流逝。

数个时辰后,待窑温自然降至可以靠近,匠人们迫不及待地打开窑门。

映入眼帘的,是三个通体呈现深灰色、隐隐泛着金属光泽的坩埚!它们完好无损,没有裂纹,没有变形,敲击时发出一种沉闷而坚实的声响,与普通陶器清脆的声音截然不同。

李承乾拿起一个,感受着那沉甸甸的分量和冰凉的触感,心中大定。成功了至少一半!这石墨坩埚的坯体,经受住了高温焙烧的考验。

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试验工坊内,炉火重新燃起。这一次,没有投入大量的矿石,而是将之前高炉产出的一块质地尚可、但远未达到理想的“海绵铁”放入新的石墨坩埚中。

坩埚被小心翼翼地置入改造过的、火力最集中的炉心。

鼓风开到最大,炉火由红转黄,再由黄泛白,发出刺眼的光芒。

灼热的气浪让数步之外的众人都汗流浃背,脸颊发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