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明州科技投资集团和政治未来的设想 (1 / 2)
闪耀中文网syzww.com
冬至刚过,一场不大不小的雪,给明州市区披上了一层素装。
市委大楼,郑仪办公室。
桌上摊开的,是市委办公厅汇总的、关于明年全市工作思路的征求意见稿。
旁边,还放着一份省委组织部发来的、关于明州市委班子届中调整的初步考虑函。
一切,都在按照既定的轨道,平稳运行。
邹侠书记明年到点退休,这已是公开的秘密。
而郑仪接任市委书记,在省委主要领导那里早已明确,在市里也形成了高度共识。
这半年来,尤其是临川之行和陈匣挂职之后,郑仪明显加快了布局的步伐。
干部队伍建设、政治生态优化、重点项目推进、民生实事谋划……一环扣一环,有条不紊。
他展现出的,不仅是一个成熟政治家应有的掌控力,更是一种着眼于长远、谋定而后动的战略耐心。
周扬轻手轻脚地走进来,将一杯刚泡好的热茶放在郑仪手边。
“书记,宣传部送来了元旦献词的初稿,请您审阅。”
“另外,晚上七点,和世同智能的胡总见面,安排在市委招待所,那边已经准备好了。”
郑仪从文件上抬起头,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
“献词放这儿吧,我晚点看。”
他看了一眼窗外飘落的雪花,问道:
“胡总那边,都安排妥当了?天气不好,路上注意安全。”
“都安排好了,请书记放心。车队也已经检查完毕。”
周扬恭敬地回答。
郑仪点了点头。
世同智能的胡总,胡世同,是他今晚要见的客人。
这家公司,是最近才在明州注册落户的,规模不算很大,但在郑仪眼中,分量却很重。
因为这是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底层算法和应用场景研发的高科技企业。
胡世同本人,更是业内翘楚。
他早年留学海外,曾在美国硅谷一家顶尖的人工智能实验室担任核心研发负责人,是该领域名副其实的领军人物之一。
但一年前,他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意外的决定——辞去高薪职位,带着一支核心研发团队回国创业。
回国后,他并没有选择北上广深这些科技重镇,而是带着团队辗转考察了多个二三线城市。
最终,他将创业的起点,定在了明州。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看中了明州“踏实、不浮躁”的发展环境,以及政府“真心实意想干事、能干事”的氛围。
尤其是郑仪主推的“新明州建设”,强调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这与他回国创业的初衷高度契合。
对于这样的人才和企业,郑仪自然是高度重视。
虽然对方公司刚起步,但郑仪还是决定,以市委副书记、即将接任市委书记的身份,亲自会见,以示诚意和支持。
这不仅是对胡世同个人的尊重,更是向外界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
明州,真心诚意欢迎高新技术产业,欢迎有理想、有抱负的科技人才!
并且,郑仪还有这更深层次的考虑,这关乎着他未来的政治布局。
晚上七点,市委招待所。
胡世同提前了十分钟到达。
他四十出头的年纪,穿着朴素的休闲西装,戴着黑框眼镜,气质儒雅,更像一位大学教授,而非企业老总。
当郑仪在周扬的陪同下,准时出现在包厢门口时,胡世同立刻站起身,快步迎上前,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和受宠若惊。
“郑书记!您太客气了!这么忙还亲自……”
胡世同紧紧握住郑仪的手,语气诚恳。
他虽然见过大世面,在国外也与不少政要打过交道,但像郑仪这样即将主政一方的实权派领导,如此礼贤下士,亲自会见他这个尚在初创阶段的企业负责人,还是让他感到意外和感动。
这和他了解到的、国内一些地方官员的做派,很不一样。
“胡总不必客气。”
郑仪笑着摆了摆手,示意胡世同坐下。
“你们世同智能选择落户明州,是对我们明州的信任和支持。我这个当家人,理应来表示感谢和欢迎。”
郑仪的态度平和亲切,没有丝毫官架子,瞬间拉近了距离。
服务人员上来斟茶,精致的茶点也摆了上来。
简单的寒暄过后,谈话进入了正题。
“胡总,我拜读过你回国时写的那篇关于人工智能发展与伦理思考的文章,深受启发。”
郑仪开门见山,提到了胡世同的一篇学术随笔。
“你认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在于技术与人文的深度融合,在于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人的福祉,而不是沦为资本逐利或者技术炫耀的工具。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
胡世同眼睛一亮,没想到郑仪日理万机,竟然会关注到他这篇相对专业的文章。
这让他对这位年轻领导的印象,又加深了一层。
“郑书记过奖了。”
胡世同谦逊地说,但语气明显活跃起来。
“那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浅见。说实话,这也是我最终决定回国的根本原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扶了扶眼镜,神情变得认真:
“在国外,尤其是在硅谷,我亲眼目睹了资本是如何裹挟着技术狂奔的。很多时候,技术的演进方向,并非完全由科学家或工程师的理想决定,而是由资本的回报率、市场的短期热点所驱动。”
“一些可能对人类长远发展更有价值,但短期内难以变现的基础研究,反而被边缘化。而一些可能带来伦理风险、社会问题的应用,却因为能快速吸引眼球和资金,大行其道。”
胡世同的话语中,带着一种理想主义者的忧虑和责任感。
郑仪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
“胡总说得非常深刻。”
郑仪接过话头,语气沉稳而有力。
“这正是我们明州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时,需要高度关注和把握的方向。”
“明州的未来,需要科技,这是毋庸置疑的。人类的未来,更需要科技。”
“但就像胡总你说的,科技发展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少数人赚得盆满钵满,还是为了提升社会整体的生产效率、改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郑仪的目光变得深邃。
“明年,我……和市委市政府,将会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会出台更有力的扶持政策,营造更优越的创新环境。”
“但我们有一个前提,或者说,一个核心原则——”
郑仪停顿了一下,目光直视胡世同,认真地说道:
“那就是,科技必须回归服务人民的本质。”
“我们欢迎一切有利于明州发展、有利于民生改善的科技创新。但我们不鼓励,甚至要警惕那种脱离实体经济、脱离民生需求、单纯搞资本运作、概念炒作的所谓‘创新’。”
“明州需要的是扎实的、能够落地的、能够让老百姓切切实实感受到好处的科技。”
郑仪的话清晰地表明了明州在发展科技产业上的立场和底线。
胡世同听着,脸上露出了由衷的赞同和兴奋之色。
“郑书记,您这话,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