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黄昏 (1 / 2)
闪耀中文网syzww.com
一场悄无声息的“送瘟神”行动,在“春晖老干部休养中心”内部悄然启动。
郑仪和刘卫东,这对因共同目标而暂时结盟的对手,配合得异常默契。
刘卫东利用他多年在明州经营的人脉和影响力,尤其是他在老干部群体中那种“老好人”、“知心大哥”的形象,开始在各种非正式场合,以一种看似不经意、实则极具引导性的方式,散播着关于钱汉忠健康状况的“担忧”。
“哎呀,钱老最近气色好像不太好啊,昨天去看他,咳嗽得厉害。”
“是啊,听说夜里睡不踏实,血压也不太稳定。毕竟快八十的人了,明州这医疗条件,跟京城、省城没法比啊。”
“可不是嘛!钱老为明州奉献了一辈子,劳苦功高,现在年纪大了,理应得到最好的照顾。我看啊,真得劝劝他,去京城的大医院做个全面检查,找个条件好的疗养院长期住下来,对身体有好处。”
这些话语,如同细微的病毒,通过老干局的干部、休养中心的工作人员、以及经常出入“春晖”探望老领导的在职官员之口,迅速在明州上层的小圈子里扩散开来。
起初,只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关心和议论。
但很快,随着刘卫东有意无意地“加深”这种印象,风向开始悄然转变。
“钱老这身体,恐怕真不适合再留在明州了。万一有个闪失,我们怎么对得起老领导?”
“是啊,明州冬天冷,夏天潮,对老年人身体负担大。京城或者省城的干休所,条件好,医疗资源也集中,更适合养老。”
“咱们得为钱老的晚年幸福着想啊!”
这种论调,表面上充满了对老同志的关怀和尊重,实则暗藏杀机。
它巧妙地将“钱汉忠的健康”与“离开明州”捆绑在一起,制造出一种“为了钱老好,他就应该离开”的舆论氛围。
而真正发挥关键作用的,是郑仪早先通过“明城服务公司”安插进“春晖”的那几名“服务人员”。
他们以提供“精细化”、“专业化”服务为名,几乎融入了“春晖”日常运作的每一个环节。
他们“尽职尽责”地记录着钱汉忠的“健康数据”:血压的细微波动、偶尔的咳嗽、睡眠时间的减少、食欲的变化……
这些数据,经过“专业”的整理和分析,形成了一份份“客观”、“详实”的“健康监测报告”。
这些报告,通过隐秘的渠道,源源不断地送到刘卫东,乃至更高层级的相关部门负责人手中。
成为了“证明”钱汉忠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亟需更好医疗环境”的“铁证”。
与此同时,一场针对“春晖老干部休养中心”本身的“舆论风暴”,也在郑仪的精心策划下,悄然酝酿。
几家此前被城投集团“明城服务公司”评估为“存在服务短板”、“设施有待升级”的本地自媒体,开始“客观”地、“善意”地指出“春晖”在“适老化设计”、“紧急医疗响应”、“专业化护理水平”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文章写得很有技巧,通篇都是“建议”和“期望”,但字里行间透出的意思却很明确:
“春晖”现有的条件,已经无法满足像钱汉忠这样级别、健康状况又需要特别关照的老同志的养老需求了。
这几股力量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慢慢收紧。
目标只有一个:让钱汉忠“自愿”地、体面地离开明州。
“春晖”那栋独立小楼里,气氛日益凝重。
钱汉忠虽然年事已高,但政治嗅觉依旧敏锐得可怕。
他很快就察觉到了周围弥漫的那种异样气氛。
那些来自市委、老干局乃至省里老干部门领导的“关心”电话,变得越来越频繁,语气也越来越“意味深长”。
那些服务人员无微不至的“关照”背后,似乎总有一双眼睛在暗中观察。
那些隐约传入耳中的、关于他健康状况和“春晖”条件的议论……
这一切,都让钱汉忠感到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压力,正从四面八方挤压过来。
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在明州经营数十年的根基,正在被动摇。
那个曾经说一不二、无人敢忤逆的“钱书记”,似乎正在变成一个需要被“照顾”、被“安排”的普通老人。
这种落差,这种失控感,让钱汉忠暴怒不已。
“砰!”
一个精致的景德镇瓷杯被他狠狠摔在地上,碎片四溅。
“混账东西!他们想干什么?啊?想赶我走?!”
钱汉忠胸膛剧烈起伏,脸色铁青,那双鹰目中燃烧着压抑不住的怒火。
站在一旁的赵庆龙吓得脸色惨白,大气都不敢出,只能低着头,不停地用袖子擦着额头上的冷汗。
“钱老……您……您消消气,身体要紧……”
“身体?老子身体好得很!”
钱汉忠猛地转过身,死死盯着赵庆龙。
“你说!外面那些风言风语,是不是你传出去的?啊?是不是你觉得我老了,不中用了,想换个主子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冤枉啊!钱老!”
赵庆龙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带着哭腔。
“我对您可是忠心耿耿啊!天地可鉴!那些话……那些话都是别有用心的人造的谣!是想挑拨离间啊钱老!”
钱汉忠死死盯着赵庆龙,仿佛要将他看穿。
良久,他才缓缓吐出一口浊气,眼中的戾气稍减,但寒意更浓。
他知道,赵庆龙没这个胆子,也没这个必要。
真正的敌人,在外面。
是郑仪?还是谁?
他意识到,自己这次遇到的对手,远比想象中更狡猾,更狠辣。
他们不跟他正面冲突,而是用这种软刀子割肉的方式,一点点瓦解他的影响力,孤立他,最终逼他离开。
这种手段,比直接的对抗,更让人难受,也更难破解。
接下来的日子,对钱汉忠来说,成了一种煎熬。
他越是强调自己身体硬朗,越是拒绝任何关于他去外地疗养的建议,周围人看他的眼神就越是怪异,那种“同情”中带着“担忧”、“劝说”中藏着“逼迫”的氛围就越是浓重。
甚至连他最信任的几个老部下,来看望他时,言语间也开始闪烁其词,委婉地劝他“想开点”、“以身体为重”。
仿佛他已经是一个病入膏肓、却不自知的老糊涂。
这种众口一词的“关心”和“质疑”,像慢性毒药一样,侵蚀着钱汉忠的意志和判断力。
他开始变得疑神疑鬼,脾气越发暴躁阴晴不定。
有时会毫无征兆地大发雷霆,有时又会长时间地沉默不语,眼神空洞地望着窗外。
他感觉自己像一头被困在笼子里的老狮子,明明还有尖牙利爪,却被无形的绳索捆住了四肢,只能眼睁睁看着猎人在周围布下陷阱。
而“春晖”内部那些负责照看钱汉忠的工作人员,包括赵庆龙在内,心态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起初,他们对这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还抱有敬畏之心。
但随着外界舆论的持续发酵,以及钱汉忠本人越来越不稳定的情绪状态,一种微妙的不安和……私心,开始在他们心中滋生。
钱汉忠毕竟是快八十岁的人了,万一真在“春晖”出了什么意外,比如突发急病、摔倒中风甚至更糟……
那么,他们这些负责具体照看的人,绝对脱不了干系!
轻则处分,重则可能前程尽毁!
以前有钱汉忠的威望罩着,或许还能大事化小。
但现在,钱汉忠明显“失势”了,省里市里的风向也变了。
到时候,谁会保他们?
恐怕第一个被推出来当替罪羊的,就是他们这些身边人!
这种对自身责任的恐惧,逐渐压倒了对老领导的忠诚。
他们开始觉得,让钱汉忠去医疗条件更好的京城或省城疗养,或许……真的不是什么坏事。
至少,能让他们肩上的责任轻一点,风险小一点。
至于钱老愿不愿意?
在自身利益面前,老领导的意愿,似乎……也没那么重要了。
他们并不知道,这种心态的转变,正是郑仪和刘卫东精心设计的圈套的一部分。
他们只是本能地觉得,把钱汉忠这尊越来越难以伺候的“大佛”送走,对自己有利。
于是,在一种奇妙的合力下。
上有省里老干部门“出于对老同志健康高度负责”的“建议”和“安排”;
中有刘卫东等人持续不断的“舆论”压力和“劝说”;
下有“春晖”工作人员出于自保而生的“默契”配合;
外有郑仪掌控的城投集团对“春晖”“适老化改造”提出的种种“客观”难题……
钱汉忠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四面楚歌的绝境。
他所有的抗争和怒吼,都像是打在了棉花上,被那种无处不在的“关心”和“为你好”的软性包围所化解。
他第一次感到,自己是如此的孤独,如此的……无力。
在一个春寒料峭的下午,“春晖”那栋独立小楼的书房里,光线有些昏暗。
厚重的窗帘半拉着,挡住了午后过于明亮的阳光,也隔开了外面隐约传来的施工噪音。
城投集团对“春晖”进行的“适老化改造”工程,似乎永无止境。
钱汉忠没有像往常那样,坐在他那张宽大的红木书桌后。
他搬了一把藤椅,放在窗边,整个人陷在椅子里,身上搭着一条厚厚的羊毛毯。
与几个月前那个在会客室里不怒自威、气场逼人的“老领导”相比,此刻的钱汉忠,仿佛一下子苍老了十岁。
头发似乎更白了,原本挺直的脊背微微佝偻着,脸上深刻的皱纹里,填满了挥之不去的疲惫和一种难以言说的……灰败。
只有那双眼睛,偶尔抬起时,依旧会闪过一丝鹰隼般的锐利,但更多的时候,是深深的困惑和一种被时代抛弃的茫然。
他面前的茶几上,放着一杯早已凉透的参茶,旁边散落着几份报纸和内部参考,但他显然没有翻动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房门被轻轻敲响。
“进来。”
钱汉忠的声音有些沙哑,带着浓重的倦意。
门被推开,一个身材清瘦、戴着金丝眼镜、同样满头银发的老人走了进来。
他是钱汉忠在省里工作时期的一位老同事,姓孙,退休前是省政策研究室的主任,以学识渊博、见解独到着称,与钱汉忠私交甚笃。
这次,他是受省里老干部门所托,也是出于私人情谊,前来做最后的“劝说”。
“老钱。”
孙主任的声音温和,带着老友重逢的亲切。
他走到窗边,没有立刻坐下,而是先看了看钱汉忠的脸色,眉头微不可察地蹙了一下。
“脸色不太好啊,最近没休息好?”
钱汉忠抬了抬眼皮,看了老友一眼,嘴角扯出一个没什么笑意的弧度。
“休息?哼,外面叮叮当当的,跟拆房子似的,能休息好才怪。”
他挥了挥手,指向对面的沙发。
“坐吧,老孙。难得你还想着来看看我这个老头子。”
孙主任在沙发上坐下,目光扫过茶几上凉透的茶和未动的报纸,心中了然。
他知道钱汉忠此刻的心境。
“外面的工程,也是为了改善老同志们的居住环境嘛,忍一忍就过去了。”
孙主任试图缓和气氛。
“改善?”
钱汉忠嗤笑一声,语气带着讥讽。
“我看是嫌我们这些老家伙碍眼,想赶紧把我们打发走才是真的!”
孙主任没有接这个话茬,他知道一旦接上,话题又会陷入无休止的抱怨和对立。
他沉默了片刻,换了一种更推心置腹的语气。
“老钱啊,咱们认识多少年了?几十年了吧?”
“从当年在地区共事,到后来一起在省里……风风雨雨,都过来了。”
“我今天来,不是代表组织,就是以一个老朋友的身份,跟你说几句心里话。”
钱汉忠浑浊的眼睛动了动,看向孙主任,似乎想从他脸上看出些什么。
“老孙,你说……我是不是真的病了?”
钱汉忠忽然没头没脑地问了一句,声音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脆弱。
“外面那些人,都说我身体不行了,得去京城养着。连……连我身边这些人,看我的眼神都怪怪的。”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迷茫,甚至带着一丝自我怀疑。
“还是说……我真的是老了?不中用了?该……挪窝了?”
这个问题,像一根针,刺破了钱汉忠一直以来强撑着的坚硬外壳,露出了底下那份不甘、困惑,以及……对时光无情的恐惧。
孙主任看着老友那双第一次流露出如此迷茫神色的眼睛,心中也是一阵酸楚。
他太了解钱汉忠了。
了解他的强势,他的自负,他对权力近乎本能的迷恋。
要让这样一个人,承认自己“老了”、“不中用了”,无异于是一种精神上的凌迟。
孙主任没有直接回答钱汉忠的问题。
他端起茶几上那杯凉透的参茶,走到饮水机旁,重新兑上热水,然后走回来,将温热的茶杯塞进钱汉忠有些冰凉的手里。
“老钱啊,”
孙主任的声音很轻,带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通透和慈悲。
“咱们这把年纪了,有些事,该看开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