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环球航行 (1 / 2)
闪耀中文网syzww.com
“这是日后蒸汽机船和蒸汽机车的模型,您看看就是这样……”站在太学的课题所内,朱棣与朱瞻壑兴致勃勃的打量着一个空旷的屋子。
屋子内有课题模型,也有课题内容,它的面积并不大,但却存放着大小上百种课题。
这些课题从农业到工业,几乎涵盖了朱棣他们所想象到的所有方面。
从简单的土化肥到尿素、再到磷肥和钾肥,仅仅是关于农业的一连串课题,一旦步步攻克,很有可能会让大明粮食亩产增长三成以上。
以大明当下的环境和土地情况,在耕地面积不增长的前提下,六亿五千余万亩耕地最多能养活一亿三千万人左右。
如果粮食亩产增加三成,那当下的耕地能多养活四千万人。
这还只是当下的耕地情况,如果以清朝关内和民国时期东北、交趾的耕地情况相加,那大明在这个低温期可以开垦的耕地不会低于二十亿亩,能养活四亿人口,而增长三成就是能多养活一亿多人。
粮食是大明的根本,也是大明日后控制大部分藩属国最好的手段。
“这个拖拉机,真能像你说的,一年能开垦几十亩荒地?”
站在模型面前,朱棣拿起了一台拖拉机的模型,而这台模型的造型与后世二战时期的大部分拖拉机相似。
虽然朱高煦可以走蒸汽机拖拉机的路子,但他并没有见过蒸汽拖拉机,而且蒸汽动力需要燃料和水,对农民来说十分不方便。
因此,他没有留下蒸汽拖拉机的课题,而是直接留下了内燃机和内燃拖拉机的课题。
“如果能弄出来,那肯定能开垦几十亩甚至上百亩荒地,不过以朝廷的技术,现在还达不到标准。”
朱高煦没有妄自尊大,内燃机的许多技术标准都不是现如今大明可以达到的,他们连最基本的蒸汽机热效率都没能弄明白,让他们去研究内燃机,就好像让后世研究空天航母一样。
虽然时代不同,但科技受限的基础材料、理论知识都大致相同。
内燃机所需要的钢铁质量大明可以达到,但达到不代表可以批量生产。
明军的火炮之所以没有专门开设弹道学,选择让炮兵自己摸索,还不就是因为火炮标准不一致,每门火炮都有细微的不一样,每门火炮的弹道也会随之不一样。
火炮如此,更别说火枪和内燃机了。
“这些许多课题与模型,都是为了几十上百年后准备的,现在我们只要能利用好蒸汽机,就能让大明国力达到古今巅峰了。”
朱高煦将朱棣手中的拖拉机模型放在桌上,随后带着朱棣走走看看。
其实课题所内的大部分课题,都只是朱高煦个人“异想天开”大概形容,亦或者弄出相应外貌的模型罢了。
对于这個时代的学子来说,尽管他们已经学习了小学和中学十年教育课程,但飞机、火车、轮船这些东西在他们看来,无疑都是天方夜谭。
如果不是蒸汽火车研究成功,估计他们会对自己所学陷入深深怀疑。
蒸汽火车的成功是重要的一步,他确立了太学研究院的自信心,也让朱棣、朱高煦、朱瞻壑他们这三代当下和未来的君王看到了科学的无尽可能。
对于一个君王来说,火车的作用可以是军事,也可以是民生,甚至可以是用于皇帝出巡、游玩所用,它的优点放在那里,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
尤其是对于朱瞻壑这种从出生到如今,几乎没有离开过应天府的人来说,它的吸引力无疑是致命的。
父子爷孙三人在太学闲逛了一个时辰,最后才恋恋不舍的离开了这里。
蒸汽机的出现,已经让朱棣意识到了日后的战争恐怕会彻底改变。
当下战争的手段,朱棣已经看见过了,火车可以取代曾经上千里的漫长补给人力,有了它,明军甚至可以征服贫瘠的西域,可以随时从中原抽调十数万兵马前往四方平定叛乱。
蒸汽轮船更不用多说,它能大大缩短船只的航行时间,帮助大明统治南洋。
另外,朱棣还看到了战车,虽然朱高煦说那不太可能在他们父子俩生前研究出来,可朱棣很清楚,内燃机战车和坦克,无非就是当下战车的升级版。
现在的战车可以用来防御火炮,需要人力推动,兵卒躲在后面。
那等到日后战车可以自己动起来,那兵卒一样可以躲在后面,用战车来抵挡炮弹。
想到这些,坐在大辂之内的朱棣不免感叹:“有了这些东西,日后的儿孙肯定能超越你我。”
朱棣说的是他和朱高煦,朱高煦听后笑了笑,没有反驳。
朱瞻壑倒是鬼灵精怪的,似乎第一次因为自己的年纪而窃喜。
刚才在课题所里他已经听自家父亲说了,课题所内许多东西需要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才能研发出来。
上百年自己等不到,可几十年却没问题。
他在中学生物课上早就学习过人类寿命和基因的简篇,如果书上写的是真的,那只要自己没有什么疾病,说不定就能活到皇祖的年纪。
七十一岁,这对于谁来说都是高寿了。
即便自己活不到七十一,活到六十几,也能见证大明日后日新月异的变迁。
想到这里,朱瞻壑都已经遐想到日后自己乘坐轮船火车前往天南地北巡游的画面了。
爷爷和父亲还在,自己还得装孙子装儿子,等他们走了,自己就是最大。
朱瞻壑在心底窃喜,十二岁的他还不知道生离死别有多么难受,也不知道自己肩头的担子有多重。
对于皇位,他只有一个大概的概念,只看到了权力,没看到责任。
相较于他,朱棣和朱高煦则是关注大辂之外的情况。
由于江宁、上元中学的开办,太学已经停止招募小学毕业学子,因此虽然太学外城还有数万学子,可他们或许就是太学最后几批学子。
等他们毕业之后,太学才会不分内外城,成为一个专心研究的地方。
“他们毕业后就是中学的教习对吧,现在数量有多少?”
朱棣询问朱高煦,朱高煦也看着说道:“在校三万六千四百余人,只有四届,每年毕业人数不等,今年是六千七百余人。”
“他们毕业后,会被派往青州、北京、山西、西安、成都担任中学教习。”
“朝廷暂时的规划是每省、都司各一所中学,直隶两所。”
“根据新政推行情况,中学需求情况设置中学。”
“上述所说的这几个省,基本在未来一到两年内会有大批学子毕业,对于中学都有需求。”
“以太学之中的这三万六千四百学子毕业九成半成为教习来说,他们对应的就是大约三十余万中学生,而且很有可能招生不满。”
中学并非强制性,所以需要没有大局意识的白身之家不太可能继续选择供养学子,朱高煦更不准备强制十年教育。
在他看来,小学五年强制教育已经足够,再往上不是他不想,而是大明负担不起那么大教育压力。
当下的教育经费已经达到一千二百余万贯,占据大明总支出的三分之一。
这是一个临界点,因为有太多平民没有读过书,因此一开始招募学生的压力肯定大。
朱高煦暂停对江西推行新政,也是准备多等一年。
他多等一年,辽东和山东、四川这些地方的入学学子就会毕业,后续的生源没有一开始的多,教习就会空闲较多。
这些空下来的教育资源就可以调往江西,从而减少教育支出。
当下大明在册的教习数量是四十二万余人,学子数量是六百余万人。
这还是没有在江西、浙江、湖广、福建、两广和云南推行新政的结果。
这几个省份人口加在一起,合计三千四百余万,最少有四百万学子,需要二十余万教习。
大明无法再招募那么多教习,所以只能推迟各省新政速度。
在当下的教育基本盘中,两京七省今年毕业学子数量是九十万左右,明年则是一百二十余万。
再往后逐年增高,最高一年是一百三十六万。
相对应的入学则是比较平稳,每年大概也就是在五十万左右,所需的教习维持在两万人就足够。
随着他们毕业,基本盘多余的教习也从今年的两万余人,到明年的三万余人,一点点的增加。
等第一批学子毕业,两京七省学子数量基本在三百万,教习维持在二十万就足够。
那剩下的二十二万教习,会在过后五年时间里,一批批被调到江西、浙江、福建等省份。
以朱高煦的估计,再熬七年,教育最困难阶段就会过去,届时教育经费就可以下降到千万贯以下,然后随着人口逐渐增加而增加支出。
不过相对应的,人口的逐渐增加,也代表着朝廷的税收不断增长。
为了把新政搞好,朱高煦在未来几年时间里,除了会对广西、云南的土司用兵外,便不会再对其它地方用兵。
老头北上这一战已经击垮瓦剌部,没有个十年他们休养不过来。
十年后的大明才是一个举世无双,威压四夷的大明。
畅想未来,朱高煦的心情也从压抑走向轻松,而他们乘坐的大辂也驶向了宫城……“咕…咕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