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中文网syzww.com

惊人的消息在众人心上掀起了一场不小的地震,楚棠却仍是毫无所觉,她将这个问题轻轻宕开翻到下一页课件。

【我们还可以看一看他书房的陈设。】

【墙壁上挂着朱拓的大“夀”字,陈抟老祖写的。陈抟老祖是个道士,他的思想对宋元理学和道教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两边挂着对联,一边脱落,一边写着“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呵~”水镜下的柳宗元忽然冷冷一哂。

刘禹锡感到奇怪:“子厚为何发笑?”

柳宗元眼中微有讽意:“鲁四老爷先前大骂新党和那康有为时,可半分看不出心气平和的模样。”

柳宗元亦有革新之意,时人有以新党目之,故而对此多了几分敏感。

刘禹锡闻此亦深以为然:“昔年嵇、阮二士不满司马氏以名教标榜,非汤武而薄周孔,非是真论周公、孔子之过,惟厌恶名教之虚伪耳。鲁四老爷标榜理学空谈心性,依我看,比之嵇、阮二人嘲讽的伪士,有过之而无不及。”

两人对视一眼,对那所谓理学也生出了几分迟疑。

北宋。

苏轼觉得好奇:“文章无闲笔,倒不知这脱落的上联是何内容。”

话音刚落,就见水镜后的楚棠仿佛听见她的问题似的,接着道:【这副对联也有些说道,出自朱熹的《论语集注》,上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朱熹是理学大家,他注的《论语》更是后世科考的官方教材,挂“朱子语录”,符合鲁四老爷理学监生的身份。】

宋朝。

苏轼以手支颌:“官方教材?如此说来,那朱熹倒是我大宋的董仲舒一类人物?”

董仲舒谏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儒家在庙堂的地位,也难怪苏轼作此联想。

鹅湖。

被两边学子许许多多眼睛注视着的朱熹险些维持不住谦和凝重的神情,为《论语》等先圣典籍作注是他毕生的追求,“品节详明”等句也的确是他在注解中写下的文字,但后世科考的官方教材???

朱熹的眉头紧紧皱起,少年时期,他亦曾如诸学子一般务力科举,然而如今年岁渐长,所学渐深,他愈发觉得科举之制在时下非但无利,简直是多有弊端了!书院私塾皆成了名利场,为学之目的好似只有一功名利禄,而一旦舍弃科举之业,则万事无为,这样的科举又怎能真正为国选才?是以他从不惮于表达自己对时下举业的不满。结果水镜现在告诉他,他的注疏入了帝王之眼,成为科考之法门,历代奉行???

简直是荒谬!

场上的学子倒是没有发现朱熹的不满,只愈发骄傲地挺起了胸膛,仿佛已然可以想见出去后众人对他们的仰羡模样;陆九渊兄弟二人对视一眼,都从各自的眼中看出几分无奈。

今日这论辩,看来是要败了。

倒是后来的吴敬梓听到水镜上的话不满地哼了一声,怒斥着“伪学”、“伪士”等句,复又将满腔激愤付诸笔端,誓要让世人看清时下科举之恶。

【但“品节详明德性坚定”已然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则可以见出他既不去品味、洞察别人的品节,又不管自己的品德是否坚定,只剩下一个空空的“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而这残留的一联,他也未必能做到。】

这番分析与柳宗元等文人的体会大差不差,是以他们都各自颔首,对那理学与鲁四老爷俱有了考量。

明清之际。

顾炎武当即冷哼一声:“我早便说,弃圣人之道,入禅学末流,空谈心性,虚伪至极!”

鹅湖。

有弟子沉不住气,开口讥讽道:“看来汝等之学,也教不出什么好门徒。”

另一边的弟子当然不认,立即反唇相讥:“圣人门下尚有宰予、樊迟等人,尔等岂可一概而论?”

“呵,似鲁四老爷那般靠钱财做得监生的伪士也妄图拿宰予、樊迟作比?怕是二位知晓了,在九泉之下也不得安生吧!”

“子不语怪力乱神,尔等少在这里信口雌黄!”

“你们才是欺世盗名!”

……

双方你一眼我一语场上顿时又热闹起来,唇枪舌战之际甚至是将先前的“心”“理”“道德”全抛之脑后,弃学士风度于不顾,慷慨陈词互相攻讦,倒真如鲁迅书中那鲁四老爷一般,不仅见不得德性,连“心气平和”也一并丢掉了。

【窗下的案头还放有“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还有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这些都是理学著作。大清已亡,四叔的生活却仍是旧式的做派。以上种种无一不暗示着鲁镇的颓废与精神暮气,而我们也不难发现作为鲁镇“大家长”式人物的鲁四老爷的人物底色,即腐朽、顽固、落后的封建遗老。】

水镜上出现标红的人物总结,虽然缺乏时代语境,但众人一路听下来,倒也明了其中的逻辑,左右不过是后世的阅读理解嘛!

唐朝。

白居易赞许地点点头:“一篇文章字字珠玑、笔笔关节,想来那鲁迅在作时亦是呕尽心血。”

“乐天说笑了。”元稹一笑,“文章之事,何人不是战战兢兢,反复斟酌才敢落墨?”

“话虽如此。”白行简加入讨论,“如此运思,先前却只在诗文中见得。后世于小说话本上的精研,真可称神妙矣。”

他目光湛然,眸中激赏不似作伪,恨不得亲往后世一读佳篇。

北宋。

程颐觉出几分不对:“兄长,我怎么觉得照楚姑娘言下之意,我等倡行的理学也是落后、腐朽之物?”

程颢同样面色凝重,从一开始的惊喜中回过神来,仔细一想却是充满不对劲。水镜如今探讨的问题可是谁杀死了祥林嫂。换句话说,楚棠提到的人个个都是“嫌犯”

程颢的心沉了沉,他忽然产生了一个不好的预感。水镜不会要说,是理学杀死了祥林嫂吧!

明朝。

朱元璋也有同样的想法:“鲁四老爷是腐朽顽固落后的封建遗老,那他推崇的理学岂不成了腐朽顽固之学?”

这不是拆他老朱的台吗!谁不知道他欲以道德节孝约束天下。

朱元璋有些恼怒,一旁的朱樉看着自家父皇气愤的样子相当乐子人心态的望天,楚棠连皇帝都骂了,骂骂理学算什么?父皇就是太大惊小怪了。

当然,这话他可不敢明说。

【以上是通过侧面描写看出来的,我们再来看看小说对鲁四老爷的正面描写。小说中正面刻画鲁四老爷的笔墨并不多,但每一笔都很关键。得知祥林嫂死讯时,他恼怒地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一条人命没了,这个人还是曾在他家帮工、朝夕相处的人,鲁四老爷第一时间想到的竟然是祝福夜死人不吉利,祥林嫂选在这时候死就是晦气。“谬种”二字,足以见出他的冷酷无情。】

这一段话得到了许多人的一致认同,从话本的感染力与普罗大众的社会情感来看,鲁四老爷的态度实在是不近人情,不少女子甚至当场骂起了“顽固的老匹夫”之类言语,有正直之士想到他亦是读仁义礼智信之人,愈发觉得这老监生虚伪至极,而一些认同鲁四老爷想法,觉得祝福夜死去的确有几分不详的人则当即被在场的百姓围起来大骂不已,【祥林嫂初到鲁镇时,听到祥林嫂的经历没有同情,而是皱眉,讨厌她是一个寡妇,这也说明了这一点。】

北宋。

李家宅中,丫鬟梅香对鲁四老爷愈发不喜:“寡妇怎么了?人家没了丈夫本就可怜,鲁四老爷竟还嫌弃她,祥林嫂明明那样能干!”

她虽不识字,但水镜神迹却自有神奇,天下人都看得明白,祥林嫂做起活来可是一把好手!这样麻利的人,去哪家不是个好帮佣?

“还是四婶好,将祥林嫂留下来了。”她看着后面的文段说。

一旁的李清照听到这里却是摇摇头,微拧的眉宇间有几分冷意:“一丘之貉。”

“小姐?”

“你以为四婶是在同情祥林嫂?”李清照反问。

“不是吗?”梅香不解。

不是不顾四叔的意思将祥林嫂留下来了吗?

李清照笑容微冷:“你看那上面写的,看她模样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安分耐劳,这才将她留下。那四婶着眼的,亦是一个利字。”

她说得犀利,梅香将她的话在心里想了几遍,还是皱着眉满脸疑惑:“可是小姐,选帮佣不就是这样的吗?就看着能干才有人要啊!”

如果满身心眼、偷奸耍滑,哪里会有主家肯接受呢?她的话出自常情,李清照也明白个中道理,可是……

李清照手肘撑着桌面以手托腮皱眉:“反正我觉得不对,四叔和四婶就是一样的。”

【当然,最触目惊心的还是这两句话。】

水镜上出现两排简洁的文字。

【祥林嫂被婆婆带人绑走时,四叔说了这样一句话:可恶,然而……。这里的“可恶”是什么意思?“然而”后面省略的内容又是什么?大家可以按照自己写的想法说一说。】

【午饭后,卫老婆子来解释祥林嫂被带走一事时,四叔同样也说了“可恶!然而……”这样的字眼,言下之意又是什么?】

揣测人心的问题最是有趣,虽然无法当真与楚棠互动,大家的参与度同样很高。

唐朝。

白行简以一个传奇小说家的身份来把握人物心理:“第一声‘可恶’,应该是怪祥林嫂的婆婆不声不响将人抢走,下了他的面子吧?”

“不仅如此。”白居易目光犀利,“鲁四老爷是乡绅,自诩书香门庭,是鲁镇有头有脸的人物,一个逃出来的女人在他家帮工,又被婆家抓走,众目睽睽之下,玷污的是他的门庭。”

“不错!”

元稹跟着表示认同。

“你们看后面四婶的言语。四婶问责卫老婆子合伙将人绑走一事闹得沸反盈天,教人看见不成样子,显然亦是嫌恶祥林嫂让自己家中惹上闲话。”

他们析得透彻,可是看透之后,几人对视却难免心惊,如此强抢之事,鲁四老爷一家于祥林嫂其人却是毫不在意,只想着自己的名声,未免不让人齿冷。

北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