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中文网syzww.com

本以为会有很多人反对,李世民甚至做好了舌战群儒的准备,没想到众臣听了只是一愣,然后就开始商量出征的战略战术。

李世民:“??”

这发展是不是不太对?

如今大唐边境平稳,属国对他们恭顺有加,根本没有出兵的理由,他自己都觉得自己有点过分了,臣子们难道不劝阻他吗?

虽然劝了他也不会听。

李世民却不知道,在场之人早就料到了会有这一天。李世民固然有治国理政之才,但他天性好战,崇尚征伐,不可能一直守着大唐领土做一位“守成之君”。

虽然以大唐的腾飞速度,实在不能用“守成”来评价。

不管怎么样,了解李世民的人都知道他迟早会向其他国家动手,能忍到现在已经超出众人预料了。

至于理由么……向来开疆扩土都是帝王功劳簿上最重要的一笔,这么大的利益摆在面前,哪还需要那么多理由?

自然了,明面上的理由还是要找一个的,这背弃盟约的锅他们大唐不背。

房玄龄:“这些年我们待属国亲善,只是升米养恩,石米养仇,臣只怕他们的心也大了,许是对我们多有不满呢。”

众人嘴角抽了抽,比起前隋和李渊,李世民对待属国绝对算不上亲善,实在说不上石米养仇。

不过大家都明白了房玄龄的意思,是属国对大唐不满,主动挑衅在先,他们不得已只能还击。

至于属国不敢挑衅大唐,这事其实也不难办。

大唐对东突厥之战已经过去好几年,许多人恐怕已经忘记了当初的恐惧,这几年属国在大唐待遇实在不高,他们明面上不敢说什么,心里恐怕多有怨言。

这就足够发挥了,稍微挑唆一二,不愁抓不住他们的把柄。

杜如晦道:“我们在属国有探子,还可以收买几个属国高官,让他们挑拨国王做些逾矩之事。”

“最好多来几次,一次两次我们不计较,这是上朝大度,但他们屡次挑衅,就不能怪我们教训一二了。”长孙无忌补充道。

至于一不小心就把对方灭国了?

——那自然是因为他们太弱小,不是大唐有心的。

当然也不能全用同一招,这也太刻意了,不过想要找个名正言顺的出兵理由不算很难,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制定一系列方法,势必要把这口锅扣到属国头上。

没有经历过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其实没有那么在乎名声,即便没有合适的出兵理由也不要紧,反正只要打赢了,青史自然会记下他的功绩。

就像汉武帝,世人只记得他开疆扩土征伐四方的功劳,谁还管他出兵的理由是什么?

但名声好一点当然更好啦!

李世民只是有些感慨,梦中的属国不太安分,根本不用费心找出兵的理由,没想到了现实中倒成了第一道坎。

*

这日之后大唐就进入战前准备阶段,李世民把大部分政务扔给李承乾处理,自己则日日召集心腹商讨战略战术。

粮草军备有条不紊地筹备,针对属国的种种计划也开始施行。

经过大臣和探子不断努力,此后数月属国状况频生,他们不敢真对大唐做什么,但可以口出怨言、刁难唐朝来的商人、与别的属国产生摩擦等等。

大唐的战前准备并没有令属国提起警惕,都以为这是针对吐蕃的,他们可是依附大唐的,能有什么危险?

探子甚至查出有小国私下与吐蕃接触,想要当个墙头草。

——高昌。

李世民得到这个消息并不意外,贞观六年,焉耆向大唐请求重开古丝绸之路“大碛道”,李世民答应了。

对大唐来说,重开大碛道不止是多一条路,更方便他们扩展西域势力,经营和控制丝绸之路。

但高昌就不乐意了,高昌是原有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靠着这份地理便利敛财无数,日子过得滋润富足。

但大碛道一开,同处丝绸之路中段,相距不远的焉耆和高昌就成了并立的两站,商队可以从二者中选择一个作为落脚点,高昌失去独特性,利益受到极大损失。

因此高昌与焉耆多次摩擦,渐渐成为死敌,高昌对大唐也心生怨怼。

在李世民的梦中,几年后高昌联合西突厥劫掠大唐的伊吾郡,挑拨薛陀延和唐朝的关系,阻止西域各国向唐朝进贡,最终被忍无可忍的大唐所灭。

没想到现实中他们找上了吐蕃。

李世民并没有被背叛的气愤,他可以理解高昌王的心情,依附的主国不保护他的财产,的确很难想得开。

但李世民也很理直气壮,他只是高昌的主国,又不是他爹!高昌有钱,却没有守护钱财的武力,要不是投靠大唐,早就不知道被哪个国家灭了,只是将他们的财路分走一半而已,有什么不对吗?

是非对错多说无益,既然到了这一步,打就完了!也省得他们还要想办法找高昌的茬。

这几个月还发生了一些事,主要就是几位皇子皇女的婚事。

三皇子李恪、四皇子李泰、三公主李惠、四公主李舒陆续成婚。

是的,三公主也成婚了,不过驸马不是王敬直。三公主考虑许久,还与王敬直见了一面,最终还是决定退掉这桩婚事,另外选了一个驸马。

这回李世民特意选的通情达理的人家,免得再闹出那样的糟心事,不过他其实多虑了,如今大家都知道公主不好惹,没人再敢如王珪那样放肆。

三公主其实也不是很在意,还是那句话,以她的身份,只要自己能立起来,根本受不了什么委屈。之所以不和王敬直继续,一是因为双方已经闹成这样,再相处难免尴尬。再也是三公主的傲骨,若闹完之后还是与王敬直成婚,难免叫人轻视。三公主不愿意如此,也不愿意连累姐妹被小看。

李世民和李承乾不知道她这些想法,不过也不重要,他们总是支持三公主的。

三公主成婚之后,李承乾见王珪反思颇有成效,认错态度诚恳,与李世民商量过后又起用了他,大小也是个人才,不能因为一件错处就将人一竿子打死,只是从前的官职是回不去了。

王珪并不在乎,他惹怒皇室,还连累公主的名声,已经做好了这辈子再也不能起复的准备,能重回官场已经感恩戴德,不敢再奢求其他了。

经此一事,王珪身上的浮躁褪去不少,勤勤恳恳办差,名声倒比从前更好了。

只是王敬直不太好过,他对三公主是有情的,如今三公主另嫁他人,王敬直自然伤心。且因为他与三公主定过亲,又做了错事导致退亲,长安的高门都不愿意与他结亲,王敬直的婚事成了难题。

后来王敬直化伤心为动力,一心放在正事上,倒做出不少成绩,性子也成熟了不少,而立之年与一位同僚女官成婚。

那时三公主早已儿女双全,也有自己的事业,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曾经两心相悦的人终究走向了不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