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问题 (1 / 2)
闪耀中文网syzww.com
别看魏征平时凶巴巴,连李世民都想骂就骂,其实私底下人还算好相处,没什么架子,也喜欢提携后辈。
眼前这青年姿容出众,大方得体,魏征对他印象不错,有心看一看他的本事,只是李承乾也在这里,他不好擅自做主。
魏征看向李承乾,就见马车窗户大开,几个小脑袋挤在窗户边,正好奇又期待地看着他们。
魏征:“……”
他对青年微微颔首:“你且念来听听。”
青年整了整衣裳,双手背在身后,微微抬高声音,念出了几首诗。
李承乾于诗词一道并不是很精通,但鉴赏能力还是有的,这诗写得确实不错,且独具一格,显然这青年年纪轻轻,已经在诗词一道有了与众不同的见解。
只是诗中阿谀之气比较重,令人有些不喜。
苏琛有些可惜:“如果再多些风骨就好了。”
李承乾也叹了一声:“行卷诗向来如此,世人皆爱奉承之词,若诗文风骨太重,很难得到贵人青眼啊。”
这时候科举考试制度还不完善,最明显的两个特点,一是考试不用糊名,二是每年取用人数极少。
考试不糊名,也就意味着有极大操作空间。尤其进士科考试并没有严格的审核标准,皇帝也只看最后结果,谁能中选几乎都由几位考官判断。
如此一来,能否中选就不止看文章写得好不好了,考官一般还会参考考生的名气与背景。如果考生平时名气大、声望高,或者背景比较深,有人在考官面前推举,那考生中选的可能便要大一些。
当然不是没有底线的,即便考官可以容情,也要考生自己有实力才行。
典型的例子,比如两百年后的李商隐,作为名留青史的大诗人,他的文才本事自不必说,但他青年时期几次参加科举,却因为出身不好屡屡落第,直到开元二年第六次参加科举,山南西道节度使、前宰相令狐楚向考官推荐了他,李商隐这才终于进士及第。
因此考生为了增加高中的机会,往往会想尽办法替自己刷名声,广交好友、参加各种诗会文会、还会时常出入平康坊。
是的,就是教坊!
大唐的文人没事就喜欢逛逛教坊,甚至将之视为雅事,自然不只是为了风月情色,更因为教坊本就是刷名声的好地方。
这时候的妓女也不太一样,相比容貌,她们的才情更加重要。
妓女常常要外出参加活动,每每要与客人诗歌相和,和不出来会被人笑话。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游戏,譬如最常见的行酒令,往往由妓女担任席纠,也就是裁判,她们要负责宣令和判断客人行令对错,文采不够根本不能胜任。
因为这些原因,妓女中最厉害的“都知”容貌未必最出挑,甚至可能相貌平平,但每一个都才情出众,于席纠和作诗上更是翘楚。
扯远了,说这么多是想表示文人为了高中想尽各种办法刷名声。
他们去教坊司,固然可以与才貌双绝的花娘秉烛夜谈甚至春风一度,更会留下自己的诗作,或者为乐曲填词,期盼借由花娘之口,将自己的名字传扬出去,若能被某个达官贵人记住就更好了,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受到推举。
相比刷名声,被贵人举荐才是最好的办法,如果这个贵人能量足够大,即便考生科举没有高中,也可以通过举荐直接入仕。
因此很多文人就会将自己的诗文整理成册,送给自己看好的高官贵族,以求得到他们青睐。
李承乾就没少收到这样的诗文册子,还有写各种文章和他探讨的,如果真是有本事有才学的,举荐一下也未尝不可。比如马周,就是写了一篇文章给李承乾,成功进入天策府,如今也是正四品的高官了。
这种以诗文向贵人自荐的行为称为“干谒”,若自荐不为求官,仅是为了科举,又能叫做“行卷”。
简单来说,行卷是干谒的一种。
李承乾之所以判断青年是行卷而不是干谒,其实也不难理解。干谒入仕并不受歧视,仕途也没有什么阻碍,但能够进士及第当然最好,不仅能验证经年所学,也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出身。
杜构不就是放着现成的官位不要,想要去参加科举吗?
这青年年纪不大,想来还没有被科举毒打过几回,又兼之才气斐然,看样子对自己的文采很有信心,必是想挣一份功名的。
干谒诗文多为歌功颂德表衷心……当然啦,肯定也有例外。
还是我们不按常理出牌的谪仙人李白大大,他在自己的干谒文《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写:“愿君侯惠以大遇,洞天心颜,终乎前恩,再辱英眄。白必能使精诚动天,长虹贯日,直度易水,不以为寒。”
希望君侯给我一个机会,我定会尽心竭力回报您的知遇之恩。
还挺动人对吧?
但他紧接着就写:“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遂之长途,白既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
如果你要摆架子不肯接纳我,那我就去长安自谋前程,以我李白的本事,投个王公大臣还不是轻轻松松?
一句话总结:我很有本事,你不要不识抬举。
(温馨提示:如果没有诗仙大大的才华,以上行为不要轻易模仿,容易被打=_=)
李白似乎就被围殴暴打过,且他一生仕途不顺,跟这样疏狂直爽的性格想来也脱不开关系。
又扯远了,谪仙人只有一个,这世上终究还是庸碌俗人最多,因而行卷诗文大多阿谀,眼前这位青年已经算是比较克制了。
李承乾对此非常包容,就连魏征也没有计较,听完他的诗后赞赏道:“诗写得不错,你是哪的人?叫什么名字?还有别的文章吗?”
“学生上官仪,陕州陕县人。”青年掩住眼中惊喜,恭恭敬敬答道,“学生幼时坎坷,多见百姓艰辛,最近朝廷开放市集、取消宵禁,学生心中有感,写了一篇策论。”
关注朝廷动向,还能体会百姓疾苦,魏征对他印象更好,颔首道:“改日得空,可拿来与我一观。”
这就是看好上官仪,如果之后的表现令魏征满意,就可能在考试时为他举荐。
上官仪大喜应是,与魏征拜别,又冲李承乾揖了一礼,与友人相携离开。
等他们走远了,杜荷才意犹未尽地说:“行卷真有意思,可惜大哥不用行卷,不然我就和你一起去!”
众人诧异地看向他,杜荷挠挠头:“我说得不对吗?”
苏琛:“……你觉得行卷很好玩?”
“是啊,怎么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