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中文网syzww.com

对于曹魏,风起云涌的江夏、襄樊之战,终于以关羽的大胜,江夏的彻底失守告终。

双方偃旗息鼓,但如今的襄樊局势,张辽哪里敢走?

生怕关羽一计之后又是一计,直接来个回马枪。

如今,关羽都学会偷家了,这仗是越来越不好打了。

而在曹操归来之际。

整个樊城,仿佛也被笼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阴霾,有人欢喜,有人愁。

樊城,一方馆驿,窗外小雪,烛台上的灯火若隐若现。

灯下……两人跪坐。

主位上的曹丕正聚精会神的读着一卷竹简,那是李藐托刘桢献给他的见面礼《九品中正制》。

他一边看一边轻轻点头,虽是第一次看李藐的“著作”,却像是与他神交甚深。

这种感觉,就如同昔日,他看司马懿为《孙子兵法》著写的《十辩篇》时一般,恨不得即刻将这人收入麾下。

“子桓?怎样?”

刘桢望着曹丕,望眼欲穿的等待着他的回答。

曹丕重重的握紧这《九品中正制》的竹简,爱不释手,他念着上面的文字:“改察举制为九品选官法,制九格登用,皆由于中正。考之簿世,然后授任。”

曹丕继续感慨道:“设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从家世、行状、定品,将人才分为九等,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这‘九品选官法’比之察举制不知精妙多少,妙……妙不可言!”

“公干(刘桢)这是为我带来了一个宝贝呀!”

哈哈……

听到这儿,刘桢总算是长长的喘出口气,他笑问:“不知子桓说的宝贝是这《九品中正制》还是书写这《九品中正制》之人?”

“都有!”曹丕感慨道:“能写出如此妙策之人,必是一个妙人,看来……此李藐远非那祢衡可比,除了文才斐然外,他胸藏韬略,是有真才实学的,这一篇选官之法,更是切中当今时世的弊病!”

《九品中正制》是李藐赠给曹丕的投名状。

事实上,这是历史上,曹丕登基后,陈群和司马懿搞出来的这套。

说是公平的选官之法。

可事实上,这是一个很坑的选人制度。

很简单去说,由中正官定士人的品级。

那么……中正官是谁?

中正官不是勋贵,不是外戚,不是宦官,是门阀氏族啊!

可以说,如此选官制度,最终势必成为门阀士族的工具,为门阀氏族笼络人才。

事实上,提到门阀氏族,曹魏这个政权,乃至于未来的“三家归晋”,还是很有说法的。

曹操起家靠的是谯沛武人与颍川才俊的支持。

也从那时候起,这两股势力相爱相杀。

最初的曹魏勋贵集团,是以夏侯惇、夏侯渊、曹仁为首的宗族派系。

颍川才俊,因为身处豫州,则是形成了以荀彧为首,钟、陈、司马为辅助的豫州士族派系。

顺便提一句,为何司马一族能跟颍川氏族玩到一起?

这是因为司马懿的爷爷,曾做到过颍川的郡守,而颍川荀、陈、钟、韩之所以能成为颍川四大家族,是因为他们的“爷爷”做到过县长。

司马家与颍川家族本就是深度的利益捆绑关系。

而这两股派系,在荀彧、荀攸与夏侯惇、夏侯渊这一代还相安无事。

或者说,豫州氏族与曹氏勋贵,在起初只是有小小的摩擦。

可如果按照历史原本的轨迹,荀彧死后,司马懿、陈群代替了老一辈颍川才俊,成为了新的豫州士族之首。

接下来,就是大刀阔斧的改革,就是推行这《九品中正制》,将选官之权紧紧的握在他们手中。

那时候的豫州氏族与曹氏勋贵就不止是小摩擦了,斗起法来了。

直到,高平陵之变!

而这中间,司马懿先后斗过了夏侯惇、夏侯渊一代;

斗过了曹真、曹休这一代;

最后又斗过了曹爽这一代!

曹家宗氏彻底完蛋了,以颍川才俊为首的豫州士族真正意义上的掌权了,包括后期的钟会、陈泰都是颍川人。

之后便是喜闻乐见的,司马家创造了氏族王朝。

现在再去品,三家归晋,归的是谁?

是特喵的以颍川一派为首的豫州士族的延续。

曹操要知道,他一辈子才是打工人,尽给氏族打工了,他的心态保不齐就崩了。

所以……

三国真正的主线是什么?

从来就不是什么曹操、刘备、孙权彼此的争斗,而是颍川的一个老太守(司马家)和四个县长(荀、钟、陈、韩四大家族),五个家族形成了深度利益捆绑的关系。

然后率领豫州氏族,他们投资了士族之首的袁绍。

而袁绍整了个分公司——曹操。

他们就分散投资,最后分公司赢了,分公司的河南氏族们就开始步调一致的和分公司老板的族人斗。

斗了三代人,终于成功了、掌权了,三家归晋了,创建了氏族王朝。

这才是三国真正意义上的主线,也是曹魏这一支的主线。

当然,这条主线贯穿了将近大几十年。

现在,似乎还有些遥远。

可在关麟看来,河南氏族与曹氏宗室的斗争,这一条“暗线”是能够利用的,是能够提前去推波助澜的……也是能够映射到“世子之争”中的……

其核心点,便是这个《九品中正制》!

关麟笃定,司马懿、陈群都是聪明人,这个几十年他俩琢磨出来的制度,拥有如何强悍的力量?无须详加阐述……

同样的,这个制度能给曹氏勋贵带来何等破坏性的打击,他们也一定能前瞻的预判到,从而开始行动。

关麟就是要李藐,用这个……去引起整个曹魏内部的斗争,去引起氏族与勋贵在世子争夺上的不同站位。

曹操内部九个矿,如果一分为二,五个矿先打一场四个矿,那蜀汉这边的两个矿优势就大了。

在关麟的布局中——优势在我!

当然……

此刻的曹丕哪里会想到这么多。

他依旧是目不转睛的盯着这份《九品中正制》,不时的感慨。

“妙啊,妙不可言!”

刘桢提醒道:“李藐的这份《九品中正制》我也看过,起初时也如子桓这般惊诧连连,可是越想,我越是细思极恐……”

“理论上中正选拔人才是公平公正的,但事实上,中正也是人,也有家族,而中原与北方的家族盘根错节,如何又能做到绝对的公平呢?也正是因此,一着不慎,就有可能变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选出来的就都是氏族的子弟,氏族的门人了,如此,可就与这‘选官法’的初衷相悖了!”

刘桢说了一大堆。

“不……”曹丕的眼眸却在放光,“公干你这么一说,我反倒是觉得这位李先生更厉害了!”

“啊……”刘桢一愣,连忙问:“这是为何?”

“公干你想……”曹丕感慨道:“自从父亲称公后,清河名士崔琰反对,然后死了,荀令君反对,也死了,荀攸军师郁郁而终,各地氏族反对父王的行动日趋严重,一连三年,北方消停过么?而父亲的目的又岂只是一个魏公?终有一天,父亲是要称王的,乃至于……他……他还会……”

“称帝?”刘桢惊道……

曹丕却是起身,把门窗全部关好,方才坐回竹席上,一本正经的说:“父亲总说他所图无外乎是一个‘汉征西将军’,可这些年……时局所致,父亲称公,开国,用天子仪仗……这岂是征西将军能做的?父亲早晚是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只是……”

曹丕顿了一下,将手中的《九品中正制》放置于身侧的案几上,却依旧将手按在上面,像是生怕他跑掉一般,他继续道:

“父亲怕是也没想到,只是称了一个公,就能引起这天下氏族如此的反抗,怕是称王之后更甚,称帝……想都不敢想!”

言及此处,曹丕缓缓站起,他指着这《九品中正制》的竹简,“而这一切,都会因为这一封《九品中正制》戛然而止,只要这个在,废旧立新,氏族就能看到希望……看到其掌握巨大权利的希望,而只要希望在,他们的利益在,他们何必去关心是汉家的王,还是曹魏的王,到时候……父王无论是称王,还是称帝,就能得到这些氏族的支持!这三年北方的动荡也能彻底终结。”

事实也的确如此……

曹操称个“公”,荀彧都要死要活的拼命反对,都能引起整个中原与北方氏族的大动荡。

可在曹丕朝时,受天子禅让,他都称帝了,但氏族中,却鲜有反对的声音。

就是因为这“九品中正制”,何止是让氏族看到了希望,乃至于让氏族们都看到了“氏族王朝”的希望了。

果然,刘桢提醒道:“可……氏族支持,是因为他们能从这选人制度中受益,但曹氏宗亲势必是反对的,他们怎能忍受‘中正’去定曹氏子弟的品级?这不是……不是变相削弱了宗室的利益么?”

“两利相权择选其重,两害相权择选其轻……”曹丕感慨道:“除非父亲不打算称帝,否则……他必须对氏族做出让步……因为……”

“因为什么?”

“因为宗室更听父王的,因为宗室无论怎样,也不会反抗父王!”

这一刻,刘桢看到曹丕眼中的光,他顿时懂了,他感慨道:“子桓是想利用这个赌一把,去争夺‘世子’之位么?”

“哈哈……”曹丕笑道:“有你刘桢,有此李藐,还有司马仲达助我一臂之力,这世子之位,有何不可?”

说到这儿,曹丕继续道,“方才收到子丹(曹真)寄来的书信,父亲就要回来了。”

“公干,你尽早安排我与此李先生见面,我有一种感觉,他会助我青天凌云,助我振翅高飞!不过……”

“不过什么?”

曹丕的眼眸中多出了几许担忧,“我是在想……李先生这等文采斐然者,子健也必定很是喜欢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