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中文网syzww.com

我们常说啊,团结是力量,没有人希望自己的部将相互倾轧、党争不断,何况是前线作战的将领,当然希望他们能够相互帮衬、临危不惧;但赵光义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他将四人中职务最低的刘廷翰提拔为三军统帅,并将自己精心绘制用于抵抗辽军的阵图交给了刘廷翰,让刘廷翰严格约束前线诸将按照阵图作战,不得自行更改。】

赵匡胤及群臣:“……”

刘彻及各武将:“……”

李世民及群臣:“……”

而明清两朝的皇帝与武将都格外淡定。宋太宗这些神奇的领兵统战的方式,他们早就在史书中见识过了!

明洪武年间,朱棣颇有些咬牙切齿地叹气:“皇帝里头多有不善战的,但若能识人纳谏,也不会如此!宋太宗如此胡乱指挥,宋军怎能赢战?若非有良将在军,早就连汴梁都守不住了,怨不得日后再不敢试辽人兵锋,只求偏安一隅。”

朱元璋却呵呵一笑,摇摇头:“宋太宗虽愚蠢,但好歹没有不战而降,也没有打胜了仗反倒赔款求和,更没有向金人称臣,已算是大宋仅次宋太祖的上乘之君了!”

朱棣:“……”他竟无言以对。

清朝,康熙也看不起宋太宗。

当初收复苔湾、平定三藩,他用得汉人将领多了去了,将在外,他从没有疑心的,旁人都派说客、用间策反敌方将领,头一回见离间自己的将领的,真不知说他什么好。

“这一点灵光,全用在勾心斗角上了。”康熙也摇摇头。

【离间诸将让他们相互牵制这就算了。大伙儿可知道赵光义给这四位将领画的阵图是怎么样的吗?有没有对宋史较为精通的网友知道,可以和爷爷一块儿交流。】

明永乐年间,都快听不下去的永乐帝忍不住发言了:

【Happy Forever Big King:呵呵,宋太祖命四将诸军摆成八个阵营,分前中后三排大军,每阵营相距百步,真是天才啊他。】

秦朝,嬴政今日将告病在家的王翦老将军、蒙毅等人都叫入宫一起听仙迹将军事,看到呵皮大王描述的阵图后,连时代比宋朝要早一千年的王翦都看不懂了。

他皱眉思索着望向蒙毅,有点难以理解:“对面不是骑兵吗?那可是和匈奴一样的骑兵啊。”

蒙毅虽留守咸阳的时间较多,但也是将门世家出身的武将,也难以理解:“这么摆阵,不会被那辽人骑兵冲散,逐个击破吗?”

【呵皮大王历史知识很扎实啊!确实是这样的一副阵图,当时啊,这四个大将里面有个副将叫赵延进,他是赵光义的连襟,他倒是有点军事眼光,看出不对来了。这么摆阵,兵力太过分散,真与辽军打起来,各部没法及时救援,迟早要被辽军分别包围吃掉的,他焦急万分,连忙找到统帅刘延翰建议他立即变阵!】

唐贞观年间,李世民也连连点头:“这宋军里还是有明白人的,如今还未开战,变阵也还来得及。”

【但是赵光义为什么要提拔刘延翰呢?因为他是小兵出身,没有像其他诸将一般的身家背景,他能做到统帅的位置,不是他领兵打仗有多厉害、立下多大的功劳,而是因为有赵光义的圣命,违抗圣旨变阵,事后即便打赢了这场仗,只怕论功行赏也轮不着他,反倒可能会被问罪。所以他敢违抗赵光义的旨意吗?

他不敢。

所以他回绝了赵延进的提议。】

“好……真是太好了……”赵匡胤已经不是咬牙切齿了,他此时已经满脸都扎满了让他不能晕厥的针,太医们甚至在殿外架起了炉子,熬好了提神醒脑的参汤准备随时伺候管家服用。

汉武帝时空,连刘彻手中这几张没什么名气的R卡老将都看出来了,纷纷摇头道:“若不变阵,此战必败!”

刘彻也庆幸道:“幸好朕从不爱画阵图。”

【但赵延进还是一个有良心的将领,虽然被刘廷翰否决,但他还是没有放弃,找到其他三位大将据理力争,甚至说若是日后官家怪罪,他愿一力承当。】

赵匡胤眼中顿时迸发出希望来——那刘廷翰这总该答应了吧?那赵延进他认得,他当然知晓!这人是后周太子太师赵晖之子,如今被赵匡胤放在河中府当官,在宋朝建立之前也是一员猛将。他不仅战功赫赫,又与晋王有姻亲关系,有他担当罪责,想必赵光义也不敢杀他,那刘廷翰总该放心了吧?

【刘廷翰还是不同意。】

赵匡胤顿时大骂:“好一个无能庸才!”

【幸好,这一战的监军李继隆选择和孤立无援的赵延进站在了一起,表示若是官家怪罪,他也愿意承担责任。李继隆是赵光义的大舅哥,他的妹妹是赵光义的皇后,这样的身份终于让刘廷翰下定决心了,其他三个大将也没有后顾之忧,于是宋军将八阵便为二阵,前后呼应能援,又有城池倚靠,士气大振。

崔翰又派人以诈降计诓骗韩匡嗣,使其放松警惕,然后发动突袭,得以势如破竹大破辽军,追击至遂城,共斩杀上万人,俘获战马一千余匹、老幼三万口,另缴获众多牛羊、铠甲、车帐。】

赵匡胤大松了一口气:“好好好,我大宋将士好样的!”

【这场战役若没有赵延进、李继隆==,靠宋太宗提拔起来的那几个犹犹豫豫的大将,能打赢辽人吗?想必是不能的。但这场战役赢了就算结束了吗?不,辽人为了一雪前耻又挑起雁门之战,这一战,两位主将都是大家熟悉的人,大家知道是谁吗?】

【Happy Forever Big King:宋太宗时期的雁门之战,主将是潘美,偏师副将是杨业!潘美率领主将在雁门关吸引辽人的兵力,杨业则率领偏师绕后从西陉准备突袭辽军,不仅两位大将战术得当,麾下将士也奋勇,雁门关之战宋军大捷!】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就有点不高兴了,呵斥朱棣道:“你日后当了皇帝怎的性子都还不改改?如此张狂!人尽皆知的杨家将,偏偏就好像只有你个龟儿知道似的。”

朱棣莫名其妙挨了一顿呲:“爹你骂我干嘛?”

朱元璋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控制不住火气,或许是因为不敢回头看向自己的长子朱标吧,又或许是他为自己对朱棣的军事才能而萌生出的一些欣赏感到愧疚,为了掩饰这份愧疚,便成了个炸毛的刺猬。

咱老朱的心如今就像是油锅煎的似的,七上八下。

【这两位赫赫威名的大将再一次击败了辽军!而且杨业非常勇猛,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砍死了大辽驸马萧啜里。此后,辽军患上恐杨症,见到杨业的旗帜,立即遁逃!

杨家将的威风,直到现在说起来,都令人想流泪啊。】

“好!好!”赵匡胤一把拔掉脸上的针灸,大喜过望,“扬我大宋强军之威,真乃猛将!”

但高兴完了,又有些疑惑,为何提到杨业,却想流泪?

林爷爷并没有回答他心中的疑问。

【所以大家看,这时候的宋军其实并不弱,相反,赵匡胤带出来的宋军非常强,即便在赵光义的指挥下,仍然能为大宋取得胜利,但这些胜利与赵光义个人的指挥才能是无关的,而是因为宋初武将自身的经验与智慧。

很快,赵光义得知宋军连连大胜,不免也有些自得。他觉得这都是他“将从中御”功劳,这时恰好辽景宗耶律贤亲率十几万大军南下,再次发动第三次复仇的瓦桥关之战。

这一战,赵光义直接就没有设置统帅,宋军诸将在人数少于辽军的情况下,还没有任何决断权,在前线遇到任何紧急事项、调度都要飞马请示远在汴梁的赵光义,听从他的指挥——这下是彻底微操了起来。

没错,两次大胜让赵光义又觉得自己行了,他没有设置统帅指挥全军,是因为他准备自己当这个总指挥,等他再次决定亲率大军去会会那辽景宗的时候,前线早已尸横遍野。

战斗早就结束了,为了保卫瓦桥关的宋军将士因得不到及时的指令,被动迎战,与辽人殊死一战。这一战应当是死伤惨重甚至把瓦桥关宋军全打光了,《宋史》可能嫌丢脸没敢多写,只有含糊几句,但《辽史》记载了他们的这一次大胜,宋军被“击之殆尽”。】

赵匡胤就知道自己不能高兴太早,他气得冲下去踹了赵光义几脚:“真是越愚越不自知!无能!无能!无能!”

【从此,我们可以说强宋余威在,官家气已衰。】

赵匡胤也跟着这句话缓缓停下了动作,他垂泪哀叹不已,却听林老夫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