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诗歌比拼 (1 / 2)
闪耀中文网syzww.com
◎稍逊风骚◎
林菱是愉快地p完九宫格发圈以后,才发现直播间有人还在纠结她早上随口一提的诗的问题,她不由失笑:
【我早上随便说的,你怎么记到现在?干嘛那么真情实感,你破防什么,你又不是乾隆。】
清朝,被林菱随口一句话气得连早膳都没有用,军国大事也搁置一边,磨牙切齿了半天终究还是咽不下这口气的乾隆:“……”
何况,那个一片两片三四片,明明不是他写的!何故张冠李戴这样抹黑他的诗文!
乾隆当然也不是全然目空一切,他当然知晓自己诗词比不过李太白、杜甫,也论不过苏东坡,但被臣子哄了几十年,压根听不到别的声音的他,以为放眼大清,他还是有这个自信的!
除了纳兰性德,他分明写得比翰林院的文人写得都好、都工整!
因此,他倒要见识见识,这后世的诗人,又能写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诗句来!
林菱想了想,觉得自己这个文化水平实在讲不清楚,于是伸出手指戳了戳林爷爷,问道:
【爷爷,咱们既然到了橙子洲头,咱们就狂妄一点吧,你觉得放眼中华上下五千年,谁的诗能够比拼一下!】
林菱看热闹不嫌事大地叉腰说着。
【那个人间富贵花网友说他不懂北国风光写得有多好,我也讲不清楚,您给讲讲!】
林爷爷这才从沉默地眺望中回过神来,他愣了一下,这才笑起来:
【要是真的狂妄一点说啊,我个人认为,放眼中华上下五千年,也就咱们诗仙李白的诗能够相提并论了,但是也不尽然,既然要比,咱们不能光比一首,就把李白、杜甫、苏东坡、陶渊明等等都拉出来比一比!我们也不拿最好的沁园春来比,先比比其他的,你看公平吗?】
这话一出,除了这几个人名字一个也没听过得秦汉三国等时空无比淡定,盛唐以后的朝代全都炸锅!毕竟这些被林爷爷拉出来的,都是各朝各代最顶流的诗人之一,古人追星追得便是他们,古人搞饭圈文化可不比我们差,追起星来也是无比疯狂!
比如盛唐时空,爱李白爱得痴狂的魏万,他从河南王屋山出发,只要听见李白在哪里驻足停留,就立刻赶去见他一面,从北到南,大半年长途跋涉了三千里!
目前,他还没追上,正锲而不舍赶往扬州,怀中还揣着自己写的长诗,只盼望有生之年能追上太白兄,给其一观。
因此,他听说居然有人敢与太白比诗,顿时停下马来,虽没有发言权限,却还是骑在马上,气鼓鼓地仰天质问:“好大的口气!不怕闪着腰!”
还有写下了十五首诗来称赞李白的杜甫(这数量比写给妻子的情诗还更多),也深深为李白的文才倾倒,但此时他却更多的是羞赧:“我之陋诗,怎能与太白相提并论?”
他一年四季,有三季都在思念李白,因此写了三首春秋冬思念李白的诗,后来连梦中都梦见李白,便还写了两首《梦李白》……但是不知怎么回事,太白兄好像没有收到他寄来的诗,并没有怎么给他回诗……杜甫沮丧中又有点委屈。
而张籍却极喜好推崇杜甫的诗,听闻仙迹拿李白与杜甫相提并论,还稍稍能够接受,但心中还是认为杜甫乃大唐第一诗!
这么想着,他又将誊抄的杜甫诗烧成了灰,搅拌上蜜膏,满怀虔诚,一勺一勺吃进了肚子里。
“腹有杜诗三千,我必将也能写出名扬千古的好诗!”张籍一碗蜂蜜纸灰下肚,满足地擦了擦嘴,心中想,他坚信,无人能超过杜诗!
林爷爷这话实在太拉仇恨,不亚于在娱乐圈拉踩diss各种偶像团体,林菱都被林爷爷这口气吓了一跳,佩服地竖起手指:“爷爷,你这个话要是被人放到网上,可能会被人喷死的。哈哈。”
“不,你听我说。”林爷爷却自信地摆摆手:“我不是乱吹牛,爷爷这话是有理有据的,那这样,咱们就先来看李白的诗。”
【李白有一首《上李邕》写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写得是真好啊,自由豪迈、海阔天空,又表达了他惊世骇俗的理想,简直是千古绝句。】
各朝的人不论有没有读过李白这首诗,皆在品味,对林爷爷的评价都觉中肯,点头如捣蒜:果然好!绝佳!这话倒是不虚了!
唐朝,如魏万一般千千万推崇李白的文人墨客都摇头晃脑诵读起来,只觉读之口齿生香。就连贞观年间的李世民,都拍手道:“的确好极!不仅豪迈、自负还有仙风道骨!”
【那我们这头是怎么写的呢?听好了啊!“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李白是化作了大鹏鸟,飞向九万里外的仙境,而我们绕着地球飞过八万里,巡视天上银河!
这意境不差吧?这气度不输吧?】
林菱点点头:“打个平手!”
【好,那就算平手!再看一首。李白《秋浦歌十七首》中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将深长的痛苦与离愁、长时间的怀才不遇与壮志难酬都用最夸张的比喻描绘出来了。】
“这句也极好啊!时光飞逝之感恍若犹在眼前!”各朝古人们也纷纷夸赞。
【那我们怎么写呢,我们写:“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时光飞逝又如何,何必要等?那些人像苍蝇一样嗡嗡叫就让他叫去吧!为什么要等?不如与时间赛跑,化被动为主动,去争这朝夕!】
李世民见多了吟诗作对“愁更愁”的诗句,但却很少见这样大气至刚的风度,人家还在愁,后人的诗却分秒必争,为什么那么急迫?连发愁的时间都没有留给自己。
“不简单!不简单!好一个只争朝夕!”这首词非常合李世民的脾气!
词起源自梁代,在唐代已然形成但要到宋朝才无比兴盛。在唐代的时候,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这一类风格豪迈的词几乎没有能够得见的,因此不仅李世民听得眼前一亮,唐宋两朝的人也都能明白这句词的价值。
“浑然天成啊,字句质朴却又叫人难忘。”苏轼是最喜欢这样的词的,他连忙抄写在纸上,准备日后细细品读。
【李白自负自信,他挥笔一写:“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们却写:“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等待君王垂怜爱惜人才,将自己召回长安的李白,还在等李隆基回心转意,而我们却早已将天下家国装在心中!就算是一介布衣又如何,改造这个苍莽大地,舍我其谁?】
“好!好哇!”
明洪武年间,竟是朱元璋头一个跳了起来,他不是文采飞扬的皇帝,却也格外欣赏这种掷地有声、慷慨淋漓的诗句。
谁主沉浮,这问鼎天下的英雄豪杰咱老朱也算一个……等等!哎……朱元璋忽然意识到了什么,他拍手叫好的姿势“噶”的一声僵住了。
这哪里写的是自信啊!
朱元璋整个人呆住了。
明万历年间,早就猜到了什么的张居正挽起袖子,也将这句诗端端正正地抄了下来。他是个从不推崇诗歌的人,但是这句诗却让他感同身受——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感同身受。
【李白还有一句千古名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句诗相信很多人都喜欢,爷爷也喜欢!“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豁达乐观,想必也激励了很多人。
人生旅途中的重重困难险阻终将过去,不屈不挠、坚韧不拔,李白坎坷不平的人生也到了新的境界了啊!】
唐朝,隐居庐山的李白半醉不醉,听到此,释然地微微一笑。先前观看仙迹品评自己的诗,他不发一言,对于如今这个千疮百孔、盛世不在的大唐而言,那些诗也好像随着盛世而毁于战火了,反而读到后诗,更令他心潮澎湃。
那么这一次,后人的诗会怎么写辽阔的大江,怎么写豁然开朗的新人生呢?
【我们没有写自己怎么样,也没有将痛苦寄情山水。我们写:“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李白济世救民、匡扶社稷的梦想破灭了,而我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重整了旧河山,收复了雄奇险峻的故都,才能写出这样的豪迈之言。
但这首诗写得绝妙的不止是这一句,还有“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出自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我们借用它,在这首诗里为它赋予了新时代的新意义:四季变化,天地运行不息,这是客观规律,也是“天道”,而我们也应当不断向前,不断自省,这也是人类社会中的自然规律。慷慨高歌、高兴之余,我们也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最后还谆谆教导学子:人间正道是沧桑,不要停留,不要自满,让我们继续前进啊……】
这两句诗一出,好像各朝的人都哑了嗓子,慢慢才回过神来。
唐,李白怔忪了一会儿,才哈哈大笑:“平生能得见如此好诗,是白之幸啊!”
他手舞足蹈,为后世还于旧都、大胜而归而高兴,旋即又想起来如今大唐四处烽火狼烟,天子逃离长安,又渐渐低落下来。
还于旧都,我们何时也能还于长安?
不过仙迹说得是,匡扶社稷、济世之志不应当寄托于长安的君主,他也有很多还能做的事!李白望着手中紧握的笔,微微一笑。
庐山……他不应就这样窝在庐山之中!
【说完了李白,那再说说“天下第一词人”苏东坡写的庐山,那首一出便轰动一时的《题西林壁》,苏轼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人们会这样写庐山,是因庐山三面临江,山势又非常险峻雄伟,山清水秀、风景奇丽。它临江靠水,终年山上都是笼罩着缥缈的烟雾,人们总是很难看清庐山真正是长什么模样,但是苏轼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更多的却是“以诗咏情”,连遭贬斥,又身陷囹圄险些丧命,即便乐天如东坡先生,也会在某一时刻,无法走出去,看不清前路,迷失在重重迷雾之中。】
宋朝,惠州。
苏轼剥荔枝的手都微微一顿,其他暂且不提,仙迹说什么,“天下第一词人!”他竟然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词人吗?
这怎么好意思!苏轼慢慢地、慢慢地咧开了嘴,这下再也合不回去了。
宋末,李清照眉头微微一皱,嘀咕道:“苏子瞻之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怎能武断评其为天下第一词人?后人实在夸得太过了!”
林爷爷却越说越兴奋,虽然他是历史老师,但作为那个时代非常难得的师范大专生,他对这些诗歌倒背如流!
【那我们是怎么写庐山的呢?】
各朝的人都竖起了耳朵,虽然李清照略微有些看不上苏轼的词,但是这首《题西林壁》的确写得无可指摘,横看成岭侧成峰,苏子儋妙笔生花,真是奇人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